非遗+短视频,让传统老手艺“破圈”

时间:2022-06-10 14:36: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非遗+短视频,让传统老手艺破圈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35

互联网大潮下,短视频平台把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手工艺拉回到大众视线中。竹编、刺绣、木刻、剪纸等手艺人通过短视频获粉无数。专家认为,在观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可获得难得的精神放松与价值实现,因此年轻人会为老手艺所吸引。但在收获关注、提高收入的同时,手艺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专家建议,以传播促传承尤为重要。(资料来源:《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东方网等) 素材链接一

江西新余洞村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年根从9岁开始学习竹编,今年他已61岁。四五十年前,手艺精湛、效率极高的李师傅闻名乡里,大家都喜欢买他的竹制品。但随着时代发展,制作周期极短的工业化产品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艺品的生存空间,李师傅从事的竹编行业也备受影响,他的同门师兄弟和徒弟们纷纷转行。

坚守非遗竹编技艺的李师傅始终不肯放弃,凭着一股倔劲儿,开始尝试寻找新出路。终于,短视频让这门竹编手艺走红网络。李师傅还将竹编玩出了不一样的花样,能扫描的竹编二维码以及众多有趣的物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素材链接二

在传统工艺品制作中,很多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量的老手艺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會面临谁来接班的困惑。2008年的数据显示,浙江一省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达到2606项,已经失传或消亡的项目有552项。在全国层面,传统民间民族艺术的消亡更是触目惊心。

这些年,我国建立完善了全国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了1372项,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也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相比于非遗项目总数来说,这样的保护覆盖率还只是杯水车薪,大量的传统手艺因没有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很快消亡而成为了历史的痕迹。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便被纳入了保护名录,也因为受众面过小,社会基础薄弱和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处于越保护越濒临消亡的困境。 文本解读

角度一:短视频为传统工艺的传播带来机遇。


流量为王的互联网传播模式下,短视频为传统工艺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机遇,那些与生活渐行渐远的手工艺品,能在观看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放松和价值的实现,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并带来心灵愉悦。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变得日益多元和强烈,传统手工艺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艺术性,正契合了时代的需求,只要找到一个有效的结合点,就一定能带来整个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拥有更加可期的光明前景。(堂吉伟德,东方网) 角度二:文化自信。

我们不缺文化欣赏者、文化消费者与忠实的文化传承者,缺的是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桥梁。非遗传播与非遗传承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今天,以传播促传承尤为重要。对于老手艺,年轻人只有了解、理解之后,才会有兴趣、有热情去享受它、传承它。消费与欣赏会促成一种以传统为时尚的国潮。国潮之下,老手艺也就获得生存空间,而且也让传承人获得文化自信,由此为非遗传承带来动力与活力。(《光明日报》) 运用示例

你还记得夏季纳凉的竹床吗?还记得儿时街边的铁匠铺吗?还记得爷爷锯木的嚓嚓响声吗?不知何时起,竹编、刺绣、木刻、剪纸等手艺渐渐走出了日常生活和大众视野。跟着时间不停往前走的我们,也将它们丢进了回忆的角落。

这些年,互联网大潮下,短视频平台把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手工艺再次拉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中。当传统文化遇上新媒体技术,古老而低调的老手艺被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赵琛,《工人日报》

以传播促传承,这一理念在解决传统老手艺面临失传窘境的难题方面是一个极好的思路。以传统老手艺为内容的短视频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见识、了解这些曾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手工艺品原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凝聚了历代先民的智慧,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老手艺人传承的不仅是让人惊叹的技艺,还有那份耐得寂寞、静水流深的民族基因,而在惊叹之余,也会勾起一些人关注老手艺的兴趣乃至投身老手艺的责任,把这份传承继续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让民族的记忆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黯然,让未来的我们在非遗传承上少些遗憾。——河北秦皇岛抚宁一中 倪丽彬 (编辑:关晓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6ce23185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