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 世界是什么? 法不孤起(佛法是有针对性的),先想一下吧。 “世界”缘起(词意起源) 拆词解义:世----世间 界----境界 世界----世间境界 世间----既世间轮回规律,基于因果法则,轮转于六道的境界变化:天界、人界、阿修罗界、畜生界、饿鬼界、地狱界 六道众生,无论何时,无始无终,处于世间---世界之间。 境界----六道既是六种不同境界,对于人界,细说十八界: 六根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做人的基本条件----六根具足; 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物质对六根的缘影; 六识境界----眼耳鼻舌身意的藏识,就是心性的分别作用,即凡夫分别心----做人的智慧。 常人以此来说建立世界: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男人世界,女人世界;小孩世界,老人世界;残缺世界, 完美世界;西方世界,东方世界;内心世界,物质世界。。。。。。已知世界,未知世界;还有幻想中的大同世界。 盲人摸象----说的是缺少了眼根、色尘、眼识的境界,是残缺的世界,你能看到,不代表他能看到; 以此来说,因为根、尘、识境界的差异,每个人的世界各有不同,但分别心并不缺少,也就是心性一样; 对于实相世界的认知,都如同盲人摸象。为什么呢? 《圆觉经》言:“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即患无明,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种种颠倒....于其圆觉,不能悟入” 意思是:一切聚众而生的含识,从没有开始以来(世界无始无终“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就看不清实相了,就像迷了路一样,不仅脑袋转向,行为也是一样,对于圆满的觉悟境界和实相世界的认知,不能依照心法进入。 就谈恋爱来说“我能进入你的世界吗?”意思就是“你心里有我吗?” 这里的禅机很深,根尘境界是由藏识来关照的, 就像一面镜子,藏识就是将心藏到六根,形成六识,心是六识的总持(主子)。所以这句话以禅学的观点来说,相当于: 世间境界变幻无常,当青春已逝,老眼昏花,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海枯石烂,还能彼此守候和关照吗? 十八界都在迁变流转,当然只有 “心” 才能做得到。这句话的禅机就在于“直指人心”,只是没有见性而已。 见性----就是见识心的本性/自性。常人只有习性,但心的习性也很难发觉, 一般来说体现在: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五蕴); 也就是五种心境状态:贪、嗔痴慢疑(五毒); 或者说五种行为举止:杀、盗淫妄酒(五戒); 俗一点就是:财、色名食睡(五欲)。 本性/自性----就是把习性去掉,剩下的才是。就像古时候制造镜子,不断的研磨,直到垢尽明现,就见识了心性----这就叫明心 见性,也叫开悟、得道。但“成道亦非得”,得无所得,得到的是圆满的实相心镜,普现一切世界实相,据说很快就可以成佛了(>_<)。 再细一点来说,就是在你的六根+六尘+六识,一共十八界里(就是你的境界),留个心眼,了解一下你的心的习性,再来向好的 方面转变,从而逆转了你的境界,开悟时开始了你的实相世界,成佛时就建立了众生的实相世界(如极乐世界,华严世界,以及 百千万佛世界)。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请记住在下偈言: 世界世界,何以为界?(如何思量,又拿什么来界定呢?) 世界世界,世间境界。(世界一词的来源就是这个意思,现在人挂在嘴上却不知道古人智慧,悲哀啊!) 圣人的世界 金刚经云:“佛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说不是像凡夫认知那样的世界,不是建立在根尘境界的, 是在觉性的基础上说的。佛(觉而不迷)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但为了方便凡夫理解,不较真,勉强叫做世界罢了。 不可思议的本意是:如果以凡夫的分别心,用眼睛来观察,通过意根作用,再用舌根来表达,是不能够实现的。 不是让你惊叹,也不是不让你禅思、论义。 顺便怀念一下老子,当年西出函谷归隐,被劝请留下不成,又被再三再四的问道,实在没办法,就讲了道德经,留下五千言。 开篇就是一肚子苦水,“道可道,非常道”,不是我不肯说,也是可以说的,但是不要以常人的见地来认为这就是道。 “道”的境界不可思议,只能借世间的变化法则和规律,引申、比喻,皆黯合于道,依照这个意思行事就叫做“德”。 道是证道,德是行道,经是径,道路。比喻修道(理论),行道(实践),证道之路,寄希望于有缘人得解脱心(无欲无为)悟入, 修成道果。老子无为亦有为,作为当时最有学问的图书馆长,毫无保留的接待各国访问学者,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孔子尊老子 为师,并评价老子是像龙一样的人,深不可测;老子预言,孔子会很有名,孔子的教化会满天下。其后老子证道归隐,孔子以德 行道。 老子不遇孔子,不会安然归隐;孔子不遇老子,不会扬德于天下。(阐的观点讲述《论语》,内容一定非常精彩!) 没有这两位圣人,就不会有佛之前所说的,般若(智慧)将盛传于震旦(中国)。神州依旧还是出神仙的地方,和凡夫俗子无关。 两位圣人言教千年不倒! 回到现实世界 佛说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古梵语、巴利文、贝叶经,翻译过来是“堪忍”----禅意是苦啊、难以忍受啊、需要忍耐呀。 所以佛一开始讲法时,讲的就是苦谛----苦的真实含义。略说八苦:生老病死苦,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生老病死----谁没有啊?正常。可是牙疼的时候就不这样思维了,典型的苦得起,修不起,死得起,活不起。温水煮蛤蟆, 或者连自杀都误认为是一种解脱! 爱离别,怨憎会----向善的机缘小,向恶的机缘多;由于贪爱自身而导致心量狭小,结怨过多,轮回之中爱以憎报。佛说: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求不得----所求非真,如虚空花,第二月;求不得,修得(去伪存真); 五阴炽盛----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五蕴),过了头了:贪、嗔痴慢疑(五毒);杀、盗淫妄酒(五戒);财、色名食睡 (五欲),像放在炭火上烧烤一样,没有好处,属阴性; 还有八万四千烦恼----苦不长久,乐亦如是。世间境界变幻无常,滋生万千烦恼,无常苦啊。 探索世界实相 实相世界:“不动心是也。三世诸佛,同入不动心中,齐受无乐之乐,更无有乐,胜过此乐。” 所以 追求实相世界的根本动力在于获得安乐,即离苦得乐。 道德不是用来判断行为的标准,正邪不是用来匡正是非的工具,信仰也不是用来屠杀异教徒的理由,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永恒的主题:痛苦或安乐 (世间境界,多有与道相违,反其道而行之)。 金刚经云:“若世界有实,则是一合相,一合相者,既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就是说世界实相是一合相,必须在“觉性”的基础上才能全面了解, 世间境界片面不真实,所说非真,“开悟”才是进入实相境界的起点,这就是“觉悟”一词的缘起,很重要啊。没有觉悟,一定会在世间境界有所贪著,因个人境界而异。 佛游子 2010年7月18日 (即:佛油子----理论还行,没有德行he\ng)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9aba1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