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向课文学习写作”的微课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 姓名 工作单位 七年级语文 年级学科 教材版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文开头的重要性。 2、 掌握作文开头的写作方法。 部编版 3、训练开篇技巧,会运用一定的方法写好开头,使学生能写出诱人的开头。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向课文学习,总结并明确作文开头的写法。 2、通过实际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写开头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掌握写作手法,培养写作的兴趣,改变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从所学课文中学习开头技巧 教学难点:会运用一定的方法写好开头 三、适用对象 七年级学生 四、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以“向课文学习写作”为主题的作文课,教学内容为《如何写好课文的开头》,通过联系所学课文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作文开头的部分实用方法。本课对作文教授进行了以下补充和调整: 1. 通过日常了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2. 补充所学课文开头进行赏析,以巩固旧知的策略,恰到好处地总结并向课文学习写作开头的方法。 3. 用适当支持鼓励的语言,改变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 学生情况: 1. 起点水平分析:学生们已经学习完七年级的课文, 对作文开头的技巧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能够为本节课话题的展开提供所需开头技巧运用等知识方面的帮助。 2. 认知发展特征、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分析:七年级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已经初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喜欢接受适当点拨、合理练习,具有在同龄人面前展现自我的学习动机,因此需要给予他们写作信心。。 3. 学习需要: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七年级学生知识储备缺乏,综合运用能力较弱,作文大多流于形式,语言太过朴素,缺乏高分写作技巧。因写作指导讲求实效性,种种矛盾构成了本课的学习需要。为改善学生现有问题,特此设计了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的学习写作高效课堂。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为了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的方法: 1、创设情境法。利用日常了解的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将需要介绍的话题,配以相应的范例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温故知新法。让学生回忆所学课文总结并梳理知识点,让学生能有新的学习体会。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鱼可分三部分:头身尾。我们的作文也分成:开头、中间、结尾。开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好的开头更能吸引人。 一、设问导入(白板展示)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问:一条鱼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 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切入二、好开头的招数一(白板展示) 回忆所学课文,理解这样主题,利于读者把握开头的好处。 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文章中心、基调和思路。 明确:开头用简洁语言进行环境描写,写法简单,又能三、好开头的招数二(白板展示) 看课文例子,了解以环境为文章提供特定背描写开头的实用性。 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景,形成特殊氛围,进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明确:巧妙而贴学生快速浏览,并思考 切地运用排比、拟《土地的誓言》开头运用人、比喻、设问等修四、好开头的招数三(白板展示) 的修辞手法。 辞手法,使文章语言 巧用修辞,妙笔生花 增添风采,极富吸引 力,又容易使读者接受。 明确: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五、好开头的招数四(白板展示) 感受开头设置悬念的效读时的好奇心理,精果。 巧设悬念,质疑吸引 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解疑。 六、小结 第一招 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第二招 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第三招 巧用修辞,妙笔生花 第四招 巧设悬念,质疑吸引 七、写作练习 明确:文章开头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来定。总原则学生回忆本节课所梳理是用上好的开篇,能的写作开头方法。 使文章主旨更鲜明,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材料更新颖,语言更生动。 明确:归纳的方恰当选择刚才所点写作法不是绝对的,要灵开头的技巧,写一个精彩的作以《幸福》为题,拟一个有特色的和活运用,切不可死记文开头。 新意的开头。 硬背、死搬硬套。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教学生从已学知识总结梳理出可综合运用的写作知识,学生经历了“先回忆、后发现、再巩固、新感受、终明确”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把已学的基础知识和现学的基本技能巧妙相连,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总结概括的能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简洁、丰富,然而又易于理解的授课语言,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也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写作的自信心 , 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但过程中真正给予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较少,也忽略了交流探讨的重要性,在实战写作演练方面还应多引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f0829282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