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沿着非遗优江西”寻找、发现和 体验江西非物质文化征文 江西现有民间文学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较有重要价值的名录包括:解缙故事、宜丰恒白话故事、欧阳修故事、文天祥故事、白鹭洲传说、陶母教子故事、欧母画荻教子故事、浔阳八景传说,等等。 由于现代媒体和商业性的通俗文化——“快餐文化”浪潮的兴起,植根于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以农民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民间文学受到了猛烈冲击,其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出现了明显的断层,青年一代少有问津。学校课本中也多为唐诗宋词等精英文学,歌谣、民谣、童谣、民间故事等业已绝迹,此外,江西的民间文学一般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多为社会传承,所以传承链较易断裂。有的县文化馆或文艺院团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中,根据当地的民间文学资源,创作了一些小戏小品,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不同形式的表演改编中,一味追求可看性和收视率,将原本简单、纯洁的故事情节进行删改以符合所谓“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创新形式的过度性。 传统音乐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创造、流传在民间的、未经专业音乐工作者加工的各种原生态的音乐品种。江西现有省级传统音乐保护名录38项(含国家级名录7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3人(含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包括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祭祀仪式音乐。较为突出的名录有兴国山歌、九江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武宁打鼓歌、万载得胜鼓、花镲锣鼓、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等等。 目前,江西大部分传统音乐类项目的生存状态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共性问题:演奏人员队伍日益老化,人员断层现象普遍存在,后继乏人;传统音乐演出基本上没有固定经费和固定演出场地作保障,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传统音乐演出的社会化功能尚未完全开发,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全面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散落各地的落单民间艺人没有合理地组织起来,大部分曲目也因班子解散成了曲谱,处于冬眠状态;有些项目尚未全面保存音像资料,有失传的危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fcb63487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