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时间:2022-08-05 22:05: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他的作品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在此,就以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为例,浅谈我对巴赫以及这首名曲的赏析与体会。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旋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

G弦上的咏叹调》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乐曲开头徐徐奏出的旋律极简单,跟随音乐呼之欲出的却是整个的宇宙。乐曲可分为两个段落.从第一段开始速度级缓,由充满感情色彩的四指长音带出,意境悠远抒情,旋律庄重悠长,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像在轻声咏唱.旋律起伏平缓,如行去流水一般,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经反复后进入第二段。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的意境,但感情起伏较大,不断向上推,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高音旋律的小提琴在G弦上如歌的诉唱,旋律逐层上推至高音,乐曲进入高潮,像空气中不停流转的风,又像海上起伏的浪,但远比那美丽动人。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的音调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在全曲的最后,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


祝福。美妙的音乐在祈祷般的气氛和激情而富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圆满地结束。

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它那优美柔婉的旋律只从一根弦上流泻而出.而对于听者,置身于这样的乐曲中,仿佛一个罪孽深重却无法解脱的人跪在上帝面前祈求宽恕,而上帝则以悲悯的姿态迎接你,接受你的倾诉,你的忏悔,为你救赎,为你解脱;又仿佛是一个历经磨难,受尽坎坷的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愤恨不平、诅咒命运、心中充满黑暗.此时上帝再次来到你面前,为你抚平心灵的痛苦,精神的创伤,让你再次感受到光明,感受到美好.巴赫用他光明的音乐带给我们光明,抚平心灵的创伤。他音乐具有一种动人的魅力,你忧伤时它可以陪你忧伤,也可以给你力量,让你重新站起来,许多时候语言的力量略显苍白无力,可是巴赫的音乐魅力却可以让你完全放心托付于它,这就是巴赫音乐独特的美。如果你在多年以后,重新谛听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你也许能够再次找回第一次聆听时的心灵撞击的感觉,重又看到沧桑繁复而又丰富多彩、让人含泪又含笑的人生,重新感受到失落已久的美好与光明.那是永久的关于生活的感觉与记忆。

G弦上的咏叹调》让我彻底的折服了。那种轻柔之下带有的悠扬,细细的诉说,如少女般的轻柔,伴着叮叮的风铃声,带着无奈,舞曲的高潮,说着悲伤的故事却并不因此而陷入悲伤.突然想起了,这首曲子的制作故事.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此乐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上的咏叹调》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听着曲子,仿佛畅游在一个巴赫构筑的干净的提琴世界里,会幻想,当初别人让他出丑时,他面对这一切的神色,是那么安静,就像是到了自己的世界,聚光灯就像独照他的月亮,他在自己安心的地方,静静说着


自己的无奈与淡淡哀伤.只有一根弦的舞蹈,依旧是如此的轻快与陶醉,陶醉了巴赫自己、陶醉了观众,陶醉了那些准备伤害他的人,甚至陶醉了世世代代的人。

巴赫是欧洲的音乐之父,他用《G弦上的咏叹调》告诉了众人音乐之美,音乐之力量,音乐之感染。巴赫的作品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作品内容深刻且具有哲理性,而他的哲理性把抒情写景都结合起来的,使人觉得更加亲切.

巴赫,他的信仰和他的作品一样,虔诚、崇高、纯洁、神圣,他的品德和他的信仰与作品一样,善良、崇高!而《G弦上的咏叹调》可以称得上是人与音乐沟通的最佳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51171d6f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