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预测——包利民《孤灯小卷》

时间:2022-04-18 15:07: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现代文阅读预测——包利民】

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


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选自201667日《教育导报》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 夜读一:小时候点蜡烛倚枕夜读 夜读二:____________________ 夜读三:____________________

夜读四:朋友在工友熟睡后大通铺上就灯夜读 2. 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请品析该句加线词的表达效果)

2)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结合语境分析加线字的含义)


3. 有人觉得文章到第七段就可以结束了,文末两段纯属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我”之所以认为最初在熄灯后看书没有感觉是因为太过拘束难受,不如在路灯下悠闲自在。

B. 第二段说“读也只是一种状态”指作者小时候的夜读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夜读的美好感受还在。

C. “我”热爱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读书,是因为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有复古意味。

D. 作者以孤灯夜读为线索,追忆自己不同阶段的夜读经历,以表现自己对独自夜读,独自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热爱。 【答案】

1. (1)大学时在路灯下坐台阶夜读; (2)工作后在室友鼾声中拧灯认夜读

2. 1)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夜读中感受到文字的生动美妙。

2)指夜读时的状态和情景留在作者感动的心灵最深处。

3. 不多余。本文表达了在艰苦环境中阅读的美好与怀念,体现了对阅读的热爱。以及在那个时代阅读带给他人的影响和力量,深化了文章主题。(多余。言之有理即可)

4. C (错在“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有复古意味”。依据是第⑥段“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66833d82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