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于杜甫的美国现代诗人――王红公】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美国现代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 ),中文名王红公,是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有“垮掉派教父”之称。他在15岁时读到了劳伦斯・比尼翁的著作《远东绘画》,从此迷恋上东方文化,包括中国古诗、戏剧、书法、绘画、以及道家思想等。 一、王红公的杜甫情结。 王红公十分推崇杜甫,认为杜甫是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没有任何伟大的诗人能像杜甫那样持久。王红公说,“我让自己沉浸在杜甫的诗歌中长达30年之久,他使我变成了一个更完美的男人、一个更会感知的生命体、一名更优秀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回答了一个困扰着很多美学家和批评家的问题,‘诗歌有何用处?’,他的诗所阐释的正是艺术的最高目的。”王红公认为,杜甫的诗歌表现了一种亲切而直接无隐的语调,杜甫能作为一个全面交流的人,直接地展现自己,而西方诗人很少使用这种方式。当然,王红公眼中的杜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作为一名奉行无政府主义的西方人,他对杜甫奉儒守官、忠君忠朝的思想并不赞同。他认为杜甫过分看重自己的官职,太过于自怨自怜,对于儒家经典有一种顽固不化的信仰,因此杜诗中充满了思乡愁绪和对权力荣誉的感伤。 但对王红公来说,这些缺点是瑕不掩瑜的,反而会使杜甫更具人性化、更加贴近大众。他认为杜甫像荷马一样充满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像杜甫那样完全世俗化。与荷马相比,他来自于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健全的文明。他不需要去谈论上帝、自然力量的抽象性和人类激情。而只需关注人类的忠诚、宽容、怜悯、以及对世界的救赎。对于我来说,他是我在二十世纪乱世中生存的唯一信仰。”1可以说,王红公对于杜甫是一种近似于神圣的崇敬。 二、王红公英译的杜甫诗。 王红公共翻译了36首杜诗,35首收录在1956年出版的《中国诗歌一百首》中,另一首收在1970年出版的《爱与流年:另一百首中国诗》中。他所选择的36首杜诗,大都不是杜诗中的名篇,这种翻译选择也与杜甫在译者心中的形象定位有关。这36首杜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有关大自然的隐逸诗;因景生情的感怀诗;友谊诗;游宴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其译诗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所译的大自然隐逸诗往往简单、自然、直接;感怀诗往往会摒弃掉原诗中的政治背景,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友谊诗感情深刻真挚,加入主客对话;游宴诗则会呈现出一副更接近西方读者期待视野的游宴场面。总体上,王红公的译诗给杜诗带来了一些新特点:简单自然、动作明快、色彩浓烈、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但因为这些新特点的存在,也使译诗丧失了一些原有的魅力,比如杜诗特有的悲思感怀、忧国忧民、对社会政治的无奈和思乡愁绪等。王红公的译诗影响了一批美国现代诗人,使很多年轻人开始接触中国古诗。在《中国诗歌一百首》出版之前,美国读者普遍认为李白是中国古代最出色的诗人,而这本书却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译入语读者的看法,使杜甫被更多的美国读者接受。在诗人史蒂芬・伯格于1969年编写的美国当代诗选《赤裸的诗:近来开放形式的美国诗》中,共收录了十九位美国诗人的作品,王红公的16首诗作也被收录于其中,而英译的杜诗就有7首。威斯布鲁克在一篇专栏中曾写到,《中国诗歌一百首》在出版之后“迅速在大学生和追求浪漫的人群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它成为情侣之间在情人节互赠的礼物,他们在赠送此书时经常带着一种热恋中的神情。这些诗歌本身像夏日的玫瑰一样简单易碎,并且令人十分愉快,尽管它们来自于一种遥远而古老的文化,但它们很轻易的就跨越了时空的隔阂,抓住了现代读者的耳朵。”2王红公在进行翻译时,既与原作者杜甫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上的交流,又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既要化身为唐代诗人杜甫,去感知原诗,同时也要从一名美国现代诗人的视角出发,去重新审视杜诗的韵味和含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66997f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