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材解析: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习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童心园的场景图,图中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如游戏、下棋、看书等活动。教材提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场景图,想到如“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人数最多,参加哪种活动人数最少”这样的问题,并产生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教材呈现了两种分类标准:一、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统计;二、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统计。通过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结果。 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又让学生自己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图中的人进行分类,结果也是不同的。 目标预设: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例1的主题图课件,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统计表每人一份。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画“正”字统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学会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在分类统计时,学生容易出现遗漏或重数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做事。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设计思路:本节课重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场景图,获取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心理需求,然后根据教材中提出的分类标准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再把自己分类的结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用不同的记录方法把要解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 师: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童心园。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师提问:图中有哪些人?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有男生,有女生。 生3:有戴眼镜,也有不戴眼镜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追问: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 生4: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呀,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关于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相机肯定、修正、鼓励,或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师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师: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确定分类标准 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师小结:(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3、小组合作,整理数据 (一)合作整理 师: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按老师和学生的标准分类在纸上整理,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出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呢? 生讨论:(1)可以用符号、表格、图形、文字记录等方法,有几个记录几个。 (2)按一定顺序记录数据,并在已经记录过的人物旁做上记号,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师: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二) 反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2)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4)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5)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1)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2)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4、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反馈检测 1、谈话:我们班课外活动中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现在你知道怎么统计了吗?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按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生答:按颜色或形状分。 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整理结果,提问:小朋友们各是用哪种方法表示结果的? 师: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便? 指出:整理数据时,用符号表示分类结果比较简单、方便,也能清楚地知道结果。 3、谈话: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邮票,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这些邮票,可以怎样分类整理? 引导:(1)面值(80分、100分、200分) (2)版式形状(横式、竖式) (3)图案(人物、花卉、陶瓷、建筑) 同桌一组,选择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交流整理结果 4、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e4147a6bec0975f565e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