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二 [文件] jiaoan56.doc [标题] 词两首 沁园春长沙 水调歌头游泳 [关键词] 诗词/教案 [内容] 【目的要求】 ⒈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⒉通过分析和鉴赏,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⒊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⒈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按汉制,列侯食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 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击水,有人认为是化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表明作者远大的革命志向。便作者自注此句说:“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凡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首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里以作者自注为准。 ⒊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饮长沙水,食武昌鱼。此句化用了两个古代歌谣。三国时吴国最后一个国君孙皓要从建业迁都武昌,时人不乐意。大臣陆凯上疏劝谏他时引用了当时的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上武昌居。”表明当时人们不愿迁都的情绪。毛泽东反其意用之,既表现对两地的亲切,又表达出作为中华大地的领导者的宽广胸襟。 ⒋更立西江石壁:西江,一说长江古有西江之称,如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一说是长江上游四川境内一致,古称之为川江或蜀江,如杜枚《西江怀古》旧注:“楚人指蜀江,谓从西而下也。”毛泽东词里是指鄂西长江三峡一带。 ⒌神女应无恙:神女,即神话传说中的巫山神女,也指巫山神女峰。据陆游《入蜀记》和范成大《吴船录》等古籍记载,神女名瑶姬,赤帝女儿,在巫山助禹治水,死后葬于巫山南面,成为巫山神女。战国时代楚宋玉《高唐赋》中说楚襄王在游云梦译的高唐时,曾梦遇巫山神女,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内容主旨】 《沁园春长沙》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在1925年,离开韶山从密道前往广东开展革命活动途经长沙,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写下这首词。词的上阙主要是借景抒怀──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关注祖国命运,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革命情怀。下阙追念往事慷慨言志──回忆同学的意气言行,表达出昂场的革命激情和豪迈气概。 《水调歌头游泳》通过畅游长江的所见、所感的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词的上阙,通过游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头的豪情。词的下阙,描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寄托以奋发图强的精神高速建设社会主义。 【写作手法】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将深刻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在一起。它溶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事、景、情、志浑然一体。它雄放、开阔、崇高、乐观,意境潇洒,豪情满怀,令人奋发。它写寒秋却不悲秋,而是赏秋、赞秋,赋予秋景生机勃勃的精神;忆往昔, 1 斗志昂扬,气概非凡;展望前景,情怀火热,势不可当。从起笔到收笔,全词雄劲,潇洒,同时又有分寸,倾吐自如,起承转合异常自然──先“独立寒秋”“看”字领起写风景的七句,再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账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继而回忆往昔“恰”字领起四句,罗列“往昔峥嵘岁月”的革命意气。最后以一个设问句收束全词,表现出勇于投身激流的非凡气概和表达搏击勇进的召唤。全词一韵到底,一气贯通,全然是一个蕴藉深沉、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由事、景、情有机地构成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画面。把现实和理想、神话和现实眼前的人建设景象与未来光辉远景相结合,具有鼓舞人心的动力。此外,它的语言非常凝练并有表现力,如“风樯动,龟蛇静”,一“动”一“静”,既写出了建设繁忙,国家正蒸蒸向上的情景;又写出了龟蛇二山乖乖听从调遣的情景,表现中国人民征服自然的巨大威力。又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个“飞”字,把建桥速度之快和桥的凌空雄姿都生动地表现出来。“变”表现了人民如有神通般征服自然的伟力。这些字的选择是由词的内在感情主导的,是同他游泳时那种征服风浪、随心所欲的豪情一脉相承的。 【重点段落研读】 见《沁园春长沙》 分析:“沁园”原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沁园春”这个词牌开始通常以歌颂满园春色。所以开始词的词牌即是主题,后来填词者为了显示不同的意向,才在词牌下另加了一个题目。毛泽东这首词即以“长沙”为题。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摇篮,以此为题与他要抒发的情感是密切相关的。词的上阙是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前三句点明季节和地点。季节是“寒秋”;地点是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中的一个水陆洲,以多产美橘闻句。紧接着,描写作者所看到的秋景,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这七句写景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具体到概括。远眺山景,群山霜叶正红;近视江景,则“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接着上下仰望、俯视。仰望是“鹰击长空”;俯视是“鱼翔浅底”。其中“翔”字本指鸟飞,这里写出鱼儿游动得轻快自如。而后用“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予以理性的概括──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竞”,争取之意,仿佛一切生物都像人类一样争取各自的自由。毛泽东在这里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但毛泽东并不盲目乐观,他同时又辩证地沉思、预感、展望了隐伏在革命形势下的严重问题,因而不禁要“怅”,要“问”。这一怅一问,渲染了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个问题的提出,表现了青年毛泽东的高瞻远瞩。词的下阕是追忆往事,借往事直接抒发革命激情。首句承上,过渡的性质更强一些,次句则带有明显的启下性,这两句都是总写往事。接着进行具体描写:“恰”字是下面四句的领字,这四句不是简单局限地理解当时的毛泽东的斗争工作,而是那时他们斗争生活的高度概括。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所结识的百侣,德才兼备,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胆略不凡,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的革命力量。实际上,这已经对上阙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做出了含蓄地回答。最后全文以设问的句式作结,即顺畅自然,又情思幽远,富于鼓动力,表现勇于投身激流的非凡气概和表达搏击勇进的召唤。 【解题指导】 一、“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见[重点语段研读] 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答:这里是从现实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e70544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