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中情与物的关系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怎样艺术地表现感情呢?我国诗人所采用的传统方法就是“托物抒情”,即把难以直言表达的抽象感情,寄寓在具体的、可感的事物中,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比如“愁”,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这种飘忽不定的感情,怎样才能具体地再现它呢?古代的诗人是这样描写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有形,能相对而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愁如乱麻,可剪,可理。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愁有动作,能随风而立。 难以言传的愁,不但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有味道、动作,抽象的变具体,无形的变有形。这比空洞的说悲言愁的感染力要大千百倍,这便是“托物抒情”这种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那么,诗歌究竟怎样“托物抒情”的呢?这就需要探讨一下情与物的关系问题。客观事物千状万形,而又瞬息万变。人的感情纷繁复杂而又不可捉摸。因此,情与物的关系也就变化多端,奇妙无穷。但大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比喻式 物为喻体,情为本体。以物比情,情意鲜明。例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这是以飞鸟比喻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着山林,这是合于自然本性的。人也应该像鸟一样,归隐山林,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以飞鸟比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飞红万点愁如海”、“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春水喻愁之长,春草喻愁之绵长,大海喻愁之深,丝雨喻愁之淡远,无不惟妙惟肖,贴切生动。 以物喻情,要抓住情与物之间相似相通之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落花、流水和离愁确有相通之处。李清照在悠闲的岁月中生命的凋零正如落花一般;青春岁月的悄悄逝去,正像那无情的流水一样。“浮云游子意,落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4b689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