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发展与自我管理 摘要:初中阶段学生个性发展还没有成熟,自我意识高涨,叛逆和反抗意识较强,享乐与追求完美。要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实现班级自我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自我教育 个性发展 自我管理 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生活中获得的信念及习惯形成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与否,应该看其公民个性发展程度,有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当代中学生随着进入00后年代,逐渐以独生子女为主体,学生个性特征日益突出。正确处理学生个性发展与班级管理的关系,是班级良性发展的前提;学生个性只有在集体环境中才能得到比较和体现,而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机会,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学生个性培养与传统教育、个性发展与传统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既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使学生个性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推动力,已成为学生管理者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当代初中生个性特点 1.自我意识高涨。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初中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及阅历增加,学生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加之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宠爱,养成了学生在思考及解决问题时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及担当意识;解决问题往往自以为是,缺乏谨慎思考,独断专行,缺乏合作意识;而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意识的高涨使他们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多疑,感觉周围人时刻都在评判自己,使他们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2.叛逆心理及反抗意识。初中生处于特殊年龄阶段,青春期特征使初中生更加注重维护自身形象,追求完美和独立,因此而产生了叛逆和反抗意识,不服管的现象在他们身上便表现出来;当他们的某些行为不被现实所接受,遭受挫折,往往就会产生偏激想法,认为其行为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会产生反抗心理;若其行为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往往会使其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3.享乐意识增强,缺乏忧患意识。当代初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从小在良好的家庭条件下成长,养成了好逸恶劳、炫富、崇尚名牌的思想,缺少忧患意识;当遭受挫折或打击时,他们往往茫然而不知所措,表现出意志消沉甚至破罐子破摔,从而走向歧途。 二、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班级自我管理 1.引导学生个性发展。(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当代初中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造成了个性发展的差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准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发展心理学认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不能高估学生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水平,也不能忽视他们独创性品质的发展和培养。只有在班级管理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达到课标育人的要求。(2)保护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的核心是个人的创造性精神,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独立自主、有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个人。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采取堵的办法,而是引导学生在个性特点上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从而激发班级活力。 2.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1)转变观念,反对专断型管理。班级管理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行民主发展型管理,鼓励加期望,尝试与研讨式管理;通过管理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班级发展结合起来,激发班级管理活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2)细化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学生成长目标与班级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细化的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依靠制度约束人,依靠制度管理人,良好的班级管理必须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制度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1)制定目标明确、具体、宽严恰当、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2)以学生为主体,多从积极方面鼓励,避免以消极方面限制、防范,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制定以学生为管理主体的管理制度。要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以学生为管理主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调动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积极性,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 班级管理不是简单的约束、惩戒,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制度,变堵为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才能使班级发展更具活力、班级管理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顾明远 孟繁华 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3年。 [3]林崇德 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86e5ad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