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时间:2023-01-14 23:0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徐夏玲20120502164 2012国际商务创新2

从释德清注解看老子《道德经》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道家博大精神,思想魅力独特,哲学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不但远远超越儒家,也深深影响了先秦诸子各家学派,对后来明代三教合一思潮产生重要作用。而老子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和道家的开山鼻祖,他的《道德经》,即《老子》,直接奠定了道家学派的基础。因此,欲了解道家思想,必先得了解《道德经》

老子生活的年代,新旧制度交替,时局风云变幻,各种观念相互交替,这不断给老子新的刺激和思考。而老子又担任过收藏文书典籍之职,精通各项典章名物制度和历史、天文知识,他借助深沉的思考、敏锐的洞察力,将纷繁复杂的社会条理现象总结归纳升华到规律,开启了中国的思辨哲学

“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为万物之宗,也是其思想得以展开的一个理论基础。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明代四大高僧之一释德清在注解《老子》时便十分注重对“道”的阐发,他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道之体、道之用、以及体用关系,对后人研究《道德经》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释德清对“道”的体认,也是其整个注解的理论基础。他对人性的认识,对治国的认识都与这个“道”有绝大之关系。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具体来说,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道之体,一来无一定之形象面貌,所以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具体特征的,凡是能用确切的言语来进行描述的,都不是老子所谓之“道”。二来此真常之道是没有名称的,无法命名,之所以称其为“道”,也是为了行文之便不得己而为之。所以,总的来看,道之体既无一定之形象,也无固定的名称, “大道体虚,超乎声色名相思议之表”。夷,无色也,故视之不可见。希,无声也,故听之不可闻。微,无相也,故搏之不可得。搏,取之也。此三者,虽有此名,其实不可致吉。致吉,犹言不可思议。由其道体混融而不可分,故为一。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去感知一存在之物体,然而由于道体是混融而不可分的,故色、声、相三者在道体身上也是不可分而为“一”的,人们无法通过色、声、相去描述和把握这个道体。道的这种状况,即是“虛”,即所谓”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之所以为“虚”,是由其“无相无名”所决定的。

道体自身虽然无法透过色、声、相等进行描述和把握,但是,道体之“形容”却可以透过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有道者之形貌。“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犹盛也。谓道本无形,而有道之士,和气集于中,英华发现于外,而为盛德之容。且此德容,皆从道体所发,即是道之形容也。”有道之人,由于一切行为都是按照道的标准来进行,故他显现出来的英德容貌,也就是道体的一个显现,人们从有道者身上,也是可以间接把握道体之形容的。除去“虛”“静”也是道体的一大特征。而对于“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体也。谓道体虚无至静,为群动之主。世人只知动之为动,不知动处即静。„„以其群动之动,皆自虚无至静而发,不动而动。”群动即是指万物,而万物由道产生,且万物各有一冲虚之道体,故万物之动,其根本还在于道体之虚无至静。道体也因万物之动而“不动




徐夏玲20120502164 2012国际商务创新2

而动”。动是万物,是用;静是道体,是动,动静不二,体用两全,至精存焉。道体虽虚,然而“杳冥之内,而至精存焉”,道体虽然“无相无名”,似并无一定之物存在,然而,就在这无象之中,似乎应该还是有物象存在的,似有似无,若有若无,呈现出一种“惟恍惟惚”的状态,他进一歩说到:其体至深至幽,不可范测。且此幽深杳冥之中,而有至精无妄之体存焉,故曰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此正《楞严》所谓唯一精真,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也。释德清认为道体虽“虚”,但是却是有一个“至精无妄之体”存在的,并且,他认为这就是《楞伽经》中“所谓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者是也”释德清是一个僧人,他的解老著作中充满了佛教思想的意味。老子之“道”佛教唯识学说之“识”都是各自思想体系的中心概念,且老子云道生万物,唯识学也强调世界由“识”变现,那么在这个相似的基础上,释道二家之思想之勾通则成为可能,这也为其更深一步论述三教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道生万物。《老子》第一章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句,释德清认为“此二句,言道之用也”: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在这里,释德清勾勒了一个宇宙生成的图形,也即是天地从道体之中产生出来,道体无相无名,而天地却是有相有名的,天地阴阳造化不绝,故万物都从此中产生出来了。这里的万物之母,释德清认为指的是有相有名之天地,然而在《老子道德经解》的其他地方,他也有以“万物之母”来指称“道体”的,这值得注意并分辨清楚。从总体上来看,天地万物由道而生,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其中道固然要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有参与其中。他认为:道为天地根,故万物非道不生。且道但能生之而已,然非德不畜。畜,长养也。如阳和之气,含育而培养之,皆其德也。故道德无形,乃因物以形。„„且道之生物,唯一气流行,苟无四时寒暑之序,生杀之势,则虽生之畜之,而亦不能成熟之也,所以成万物者,又因其势也道仅仅是生物之功而己,事物的含育、成熟、覆护还需要德、物、势等多种因素的参与。道生天地万物,这个宇宙生成的过程完成之后,道又何在呢?释德清认为,道依然在万物之中。他说:虚无之道体既全,成了有名之万物,是则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是则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遇无往而非道之所在。这就是说万物产生之后,每个事物身上都有道之全体的存在。每一个个体都分有道体的特性,这里的分有并不是部分占有,而是拥有道之全体。他的这个思路跟理学是很相似的,程朱理学讲“理一分殊”,作为宇宙本原的理,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的。

以道为本为什么会这样看?除了受既有之思想体系影响之外,他的另外一些话语也可些许解释。他说:”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则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也,所以得遂其生,不致夭折者,以物各含一冲虚之体也。和气积中,英华昭著,秀实生成,皆道力也。”他认为万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之所以不会过早折损,都是因为万物体中含有冲虚道体之故,如果没有这个冲虚道体之力,恐怕万物也无以为生了,在这个意义上,释德清进一步提出”物物皆以冲虚为本也”冲虚即是道体,也就是说,物物皆以道为本。在这里,道从天地万物之源头又变为天地万物之根本了。他的另外一些话更能反映出这个意思,他说:一者,道之体也,其体至虚而无为,精一无二。凡诸有为,莫不以之为本。以,用也,意味天地万物皆以道体为本也。故天得之而清覆于上,地得之而宁载于下。神,指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447441f12d2af90342e6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