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拓展的尝试

时间:2022-09-17 21:09: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拓展的尝试

作者:皇甫海燕

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 2019年第2



【摘要】本文基于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论述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拓展的方法,提出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推行实惠语文“1+1”的建议,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实惠语文“1+1” 小学高年级课外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27-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开展了“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1+1’拓展提升学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该课题通俗地说就是实惠语文“1+1”,即教师每教授一篇新的课文就给学生拓展一篇相关文章,每教授一首新的古诗就给学生拓展一首相关古诗,相当于超市购物的“买一赠一”活动,给学生以极大的“实惠”。

一、推行实惠语文“1+1”的背景

我校地处农村,绝大部分孩子的语文学习完全依赖在校学习,完全依赖语文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当地的孩子在家里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因而课外学习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视野相对狭窄,语文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此,教师必须正视农村孩子的这些现状,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量和面、充实空洞的课余时间和生活为目的,让学生交上阅读这个“好朋友”。

二、实惠语文“1+1”的实施步骤

()实施环节

1.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钻研教材时就要选择好相应的“1+1”拓展内容,并设计指导方法。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与课文、课文作者相关的,可比性强、联系紧密且学生易感兴趣的材,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以适当的内容和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准确地切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字、词、句、篇入手,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课文内,在课内教学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阅读课外书目,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本学期上完《给家乡孩子的信》,笔者引导学生翻阅巴金老人的其他作品,如《家》《春》《秋》等,使学生通过这些课外阅读加深对巴金老人的理解;上完《小草和大树》一课后,笔者让学生翻阅《简爱》,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夏洛蒂不屈不挠的人物特点。这些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课内教学内容,而且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2.课上指导。课堂上我们并不只是单纯地出示“1+1”拓展材料,还要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根据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等,采用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时,笔者运用“结合注释—联系背景—借助点评”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内容,边学习边体会古诗文的学法,同时根据内容对作者写作背景资料或者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补,既丰富了古诗文的内容,又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将学法指导寓于教学之中。




3.课后延续。“1+1”拓展有时候拓展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一本书,即课后要引领学生继续阅读,读完整本书。如学习了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鲁滨逊漂流记》,说明阅读的目的、内容、方法;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堂上摘抄书中的经典片断,提出阅读要求;在学生课外阅读后,组织他们讨论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抓住学生的不同意见,引导他们争论,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为了使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加深理解,以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复述读书的内容,并评出最佳人,或者要求学生用读书笔记的形式介绍书中的内容,发表对书的意见或读后感,或摘抄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断、好词佳句,从而培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研探究

语文教研组教师轮流开展“1+1”特色专题研讨课,课后,教师们就拓展内容是否恰当、每节课用于拓展的时间以多少为宜、拓展内容如何进行阅读指导等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探讨最佳拓展模式。如本人执教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渔歌子》时,选取的“1+1”拓展材料是诗人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所作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笔者用课件分别出示两首古诗,并扮演哥哥,让学生扮演弟弟,整诗对读,整句对读。“狂风浪起且须还”对应“斜风细雨不须归”,“且须还”——“不须归”,学生在对比的一应一答中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与整首诗的意境,教学效果甚好。课,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同课异构,也分别进行了选题材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视角都不一样,大家畅所欲言分别阐述了各自的选材角度,如有的从诗歌背景进行挖掘,有的从诗歌内容进行延伸,有的从贴近孩子生活气息的角度进行拓展,笔者则是从诗歌应答功能的角度进行引领,各有千秋。

三、推行实惠语文“1+1”以来的成效

(一)“1+1”让语文课堂丰富起来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教学课文时,我们不能仅从课文本身所含的知识设计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通过课文加深学习感悟,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黄河》时,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感悟“老艄公”艺高人胆大,战胜了黄河的惊涛骇浪,还给学生拓展阅读了《大森林的主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不管是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利用自然、战胜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二)“1+1”让诗歌内涵丰厚起来

对于五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诗歌,要能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然而,古诗所表现的时代、诗人的经历和情感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很多时候,孩子们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实惠语文“1+1”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手段,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诗歌情境的体验,让诗歌的内涵变得丰厚起来。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江雪》时,学生对诗人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特点、封建社会皇帝对官员的贬谪等只是泛泛的了解,对于体悟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候,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入清代诗人王士禛的《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让学生对比阅读这两首诗,从季节、景色、诗人性格、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品悟他们的异,从而达到了“1+1>2”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体味《江雪》中诗人的情感寄托,以及积累了《题秋江独钓图》这首古诗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古诗奇特的韵味特点,增加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1+1”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由于受到篇幅和主题的影响,往往课文中只能介绍杰出人物的一两件事情和一两个方面的品质,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例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詹天佑》,课文通过描写詹天佑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并开创性地采用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的技术促使铁路提前竣工,长了国人志气的事情,赞扬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拓展阅读了《作为官员的詹天佑》。通过补充阅读,学生感受到詹天佑能够引进西学做实事,高明地在技术人员和做好官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更加体现了他立足现实、奋斗自强的一面,从而使詹天佑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为丰满、栩栩如生,激发了学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四)“1+1”让学生素养丰实起来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在长期的“1+1”拓展教学中,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就等于学习了两篇,背诵了一首古诗就等于积累了两首,学习了一册语文书就等于学习了两册。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素养就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变得逐渐丰实。

实惠语文“1+1”,就其本质而言,是帮助孩子对课本知识以外的内容进行拓展。我们现在所做的都是由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思考选材角度和内容,而且对所选取助读材料的辅导也是由教师引导完成。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角度,自行选材,然后推荐给其他学生阅读,甚至可以让学生对其所选阅读材料进行讲解汇报,以真正促进每一名学生提升自己。

作者简介:皇甫海燕(1981 ),,一级教师,南京市东郊小镇小学语文一线教师,近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研究,曾获区先进个人奖,论文案例多次获市、区级奖项。

(责编黎雪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59a618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