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白蚜的特征特性及防治对策 摘要介绍毛白蚜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特征,分析其虫情监测与预报的方法,提出防治对策,以为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毛白蚜;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虫情测报;防治对策 1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胎生蚜体长约1.9 mm,白至淡绿色,胸背面中央有深绿色斑纹2个,腹背有5个,体被密生刚毛。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长1.9 mm,浅绿色,头部黑色,复眼赤褐色,翅痣灰褐色,中、后胸黑色;腹部深绿色或绿色,背部有黑横斑。若蚜初期白色,后变绿色,复眼赤褐色,特白色。干母体长约2 mm,淡绿色或黄绿色。卵长圆形,灰黑色。 2生物学特性 湟源县1年发生10代,以卵在芽腋、皮缝等处越冬,第2年春季杨树叶芽萌发时,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干母多在新叶背面危害,6—7月产生有翅孤雌胎生蚜扩大危害。尤其叶背面危害最为严重,易诱发杨树煤污病,9月发生性母,孤雌胎生雌、雄性蚜,交尾产卵越冬。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毛白蚜数量增大,到6月上旬,但因瓢虫数量的增多,6月下旬该虫数量逐渐减少,7月中旬,该虫的发生量又上升到最高。 3虫情监测与预报 3.1虫情监测 踏查法:在上1年(代)虫情的基础上,通过检查虫态、危害状、虫粪等,监测毛白蚜的发生情况。在发生区以乡为单位设立测报点,做到1乡1点,固定1~2名专职或兼职测报员,在重点发生的乡(镇)、林场设立监测点,对辖区内不同类型的杨树林地开展虫情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情虫预报[1-2]。 3.2虫情预报 毛白蚜防治规模大,费用高,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机和防治范围非常必要。因此,必须抓住幼虫期虫情预报,其他虫态的预报以定性为主,从每年的越冬虫态开始,进行系统性虫情调查,确定毛白蚜各虫态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在立地条件相同时,对四旁树和农田防护林,按5%的比例选择标准株;对片林和防林,采用设标准地的方法,按每26.67 hm2林地设一块0.13 hm2标准地,标准地内的标准树不少于20株。调查时,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样树5株,设样株按东、西、南、北随机抽取50 cm标准枝1枝,每2 d观察1次,记载该虫发育进度和发生数量。发生面积和危害 程度的统计标准为:①发生面积:平均每片叶子2条幼虫。②危害程度:轻度每片叶子2~5条幼虫,中度为每片叶子6~8条幼虫,重度为每片叶子9条幼虫以上。 4防治对策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大部分毛白蚜1年发生多代,而以第1、2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2代的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轻度发生区:以自然调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强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中、重度发生区: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病毒、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对虫害特别严重的林分,大面积暴发成灾要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通过化学农药打孔注药等方式及时防治。另外,及时清理虫害木、更新树种、营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态条件,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可从根本防治毛白蚜的发生[3-4]。 (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期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 (2)Bt等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 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 3 000亿国际单位/hm2、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 000~8 000倍液。 (3)仿生等药剂防治。用20%灭幼脲Ⅲ号375 g/hm2或1.2%烟·参碱乳油1 000~2 000倍液喷防。仿生药剂使用时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4)打孔注药防治。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 mL/10 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5小结 在幼虫期采用生物制剂或仿生农药防治的杨树林分,于防治后5~10 d调查防效。利用化学农药注干防治的林分,于防治后2~3 d调查防效。以虫口下降率作为调查指标。天敌防治可在防治20 d后调查寄生率或捕食率。对当年利用天敌防治的杨树片林和防护林,要连续跟踪调查寄生率和捕食率,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种群趋势预测,确定毛白蚜能否再次造成危害。若预计危害程度在中度以下,则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反之则根据危害程度确定防治方法和防治面积。 6参考文献 [1] 杨海燕,王希瑞,何玉兰.1.2%若·烟乳油对蚜虫类害虫的防治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6):84. [2] 黄宝棣,黄文星.绿化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J].中国林业,2006(07A):32. [3] 赵晓艳.蚜虫、蚧壳虫烟煤病的综合防治[J].云南林业,1996(5):16. [4] 桑景栓.微小的大害——林木之蚜虫[J].河南林业,2000(1):4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d472b8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