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重塑高中语文学习的“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化”人和育人,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能提升个人的思想和观念,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赋予人奋发昂扬的正能量。先进的文化能帮助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化自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它还具有文化的浸润、渗透和传承的作用,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心。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这一代学生是最没有趣味、最没有文化的一代人。在语文教学方面,不管是教者还是学者,往往只把语文当作“工具”,似乎语文课只是学习知识、应付考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只重视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及相应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教育。教师竭尽全力灌输知识,学生拼命被动接受,唯分数论甚嚣尘上。高中生的“知识”学得不少,但是文化素养不高,更不要提人文情怀和文化精神,整日精神委顿、情感苍白,谈什么文化自信。 人文情怀的缺失,功利化教育的存在,让我国整体语言表达水平日益下降,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化”“粗俗化”,整个文化变得浮躁、粗浅,失去了语言原本的张力和文化固有的内涵。文言文中有糟粕,但高中生不能摭拾其中精华。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古代圣贤,以文言经营智慧,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法古今。但整个社会缺失阅读的大背景、大环境渐染校园,让高中生失去了与古代圣哲对话的耐心。文言文地位方丧失,智慧与精神行囊都被弃若敝屣。急功近利的环境下,高中生为完成任务,甚至通过吃快餐来补营养。书店里触目可及的《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白话容斋随笔》大获高中生青睐。“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在于文化”, 读白话译文版,或许让高中生短时间内对知识有些许了解,却无法进入文言带给我们的有特色的古典世界,无法领略文言文特有的韵味和民族色彩。 “九○后”“○○后”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遗传了父母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再加上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快速进程中忽略了细节的打磨,成品往往粗糙,高中生新鲜于外国文化的成熟表现体系,外国的月亮自然更圆。高中生心智不成熟,接收信息片段化、碎片化,对外来文化欠缺分辨力,令高中生对本土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就是将语文传统基础知识边缘化。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与自信,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对于改善这一环境的一些建议: 1.校本课程,发掘传统文化魅力 现代课程论将课程资源分为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我们要重塑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先从课堂模式改。语文校本化课程的開设,有利于高中生语文基础知识主动积累与探究意识的提高。可在高中生的语文课堂中多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各地民俗节日,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以学校为依托,开展语文校本课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有的研究者将学生角色定为决策主体,认为通过国家课程政策层面的倡导,学校领导层面的组织落实,课程专家及教师的引领指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可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及评价与修改方案等方面的决策。 具体到某个节日,可从一个角度研究,如传统节日的传说和起源;传统节日的文献记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旧民俗与新民俗的比较;与外国类似节日民俗比较。校本课程形式多样,还可分为各种实验小组。一组于课堂外生活中亲身体会;一组阅读文学作品,积累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文名句、谚语和歇后语,等等;还有一组访问相关人物,借鉴他人的认知以攻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既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来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认同感,其中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让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复苏。 2.诵读诗文,汲取先哲文化情怀 诵读是学生迈出的第一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朱自清先生认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朗诵是艺术,听众在欣赏艺术。诵读是教学,读和听在练习技能。” “朗诵其实就是戏剧化,着重在动作上。”“读重在意义上,用不着什么动作。” 加强诵读,让学生内化文言这种语言。学生在阅读时不仅“听”教师讲读,还“看”文本内容,而且要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捉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使学生的心与古人之心相通,实现文言语言内化。正如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夷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戛釡撞瓮耳。” 3.文化作文,诱发文化审美欲望 写作的文化过程就是学生在写作中用文化审美的眼光来看写作,用美学、历史的观点去审视文化。文化作文就是以古为鉴,积极引导学生以“传统文化”关照“现实生活”,思考社会现实。而传统文化中“义与利、理与欲、德与力”的论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立身操守符合人类文明的永恒价值。这些富有民族共性、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传统,可以让高中生产生主动追求的渴望,在作文的过程中,积极地修正、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将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将文化与写作密切关联,学生自然写作兴趣盎然。 总之,让文化渗透到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用经典传承文化,用雅言浸润人生,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真正地根植于心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3b81cf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