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术官府到文化下移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由统一进入割据,又由争霸走向统一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政治上,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集团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夺权斗争日益激烈;在经济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变为土地私有制,确定了封建经济基础;在文化上,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由“学在官府”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发生了质的改变,开启了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的活跃思想时代。 中国古代的学校就其性质可分为官学,私学两大类。在官学衰微没落之时,私学这一新的教育形式随着封建个体经济的产生而勃然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教育局面。总结由学术官府到文化下移转变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首先是政治原因。在此期间社会政治制度的激烈变革使奴隶主贵族认识到:前代的官学教学内容不适合政治斗争,不能为奴隶主贵族在斗争中所用,官学失去了其存在的阶级基础。复杂的政治斗争使各国统治者急需大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社会上不少人也为了求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化知识教育,私学的创办满足了社会和人才的双方面需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尚贤的时代要求是私学的兴起,人才辈出的政治原因。 其次是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为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兴办奠定了经济基础。春秋战国初期的经济实力不足以养活不从政的脑力劳动者,但铁器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工具得到了质的改进,生产效率提高,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这些为体脑的进一步分工提供了可能,也促使政教分离,吏师分离,这些在经济上为学术下移奠定了基础。 再次是文化教育原因,政治权利下移是文化下移的前提,各种特权由天子逐步下移,文化学术的权力也由贵族转移到了民间。学术下移的士阶层的民间崛起加速了官学的衰落,为私学的兴办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内容和专职教师,民间学者由学术争鸣创立的新学说是学术下移的文化基础。 最后,笔的发明,简书和帛书的流行以及书籍和知识的累积都为学术下移私学教育的施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官守到文化下移的转变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为中国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影响。首先,学术下移突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使教育者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使学校真正成为以育人为主的专门职能的教育机构,这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乃至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次,学术下移后的学校以“有教无类”为教育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学术文化向民间转移,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基础,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教化水平的提高,推进了中国民间社会兴学重教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再次,学术下移促进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品格教育的经验。 如教学上的因材施教,道德教育上的改过迁善,还有《学记》等教育专著。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而深厚的方法论依据和思想基础。最后,学术下移不仅在当时颇具规模和影响,它的某些形式和精神对后世的教育也多有启迪。特别是由于官学只传授今经学,当时已具有相当水平的天文(节气),农学(畜牧纺织),医学(扁鹊),文学(诗经)等自然科学和古文经学,主要依靠学术下移得以流传和发展。 学术下移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空前活跃,为学术由争鸣斗争走向融合统一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为中国封建文化和教育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3f9819f18583d04964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