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最近人情的生活 作者:葛文虎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4期 学校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赛课。带着一种期盼的心态,我走进了课堂。我期待这些已经站在讲台上5至10的青年教师能够树立起课堂的标杆,让自己对语文教学能得到充分的思考。一堂堂课,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三位年轻的语文教师,三节课——《生命桥》《灰椋鸟》及《广玉兰》,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展现了语文的魅力。 课堂是流畅的,教学是严谨的,生命是跃动的,知识是呈现的,似乎已经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使命:“《生命桥》是以老羚羊的生命为桥墩的一首生命的赞歌。”“《灰椋鸟》充分体现了对一位爱鸟女孩的赞美。”“《广玉兰》展现了广玉兰树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喜爱。”这样的语文经历让我们的孩子徜徉在人文的气息里,生命意识也在课堂中不断被提升。但听完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师,当你在课堂中面对文本时,你有没有一种担心?你的认识是不是符合文本想要说的?当我们拿到一篇教材后,大多是一股脑儿投入到对文本的教学设计中,思路似乎清晰了。也许你已经犯了错:教材想要表达的基本观点从头至尾你都搞错了,再多的知识都是“伪知识”,再多的生成也变成了“无效生成”。 一、求真——回归自然本来的状态 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往往是在一些抒情或者说理的文室中。我们很多教师都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不断地拔高情感的落脚点和哲理的深度,然后尽量地用文本的事例去阐释“我”眼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思想。就如在教学《生命桥》时,我们的老师总是会引导孩子去想:“那样的时刻,老羚羊会说些什么?当小羚羊用脚一蹬时,它发现脚下是老羚羊为它借力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多么可笑的话语。动物群体生存的本能一下子上升到人性的高度,让老羚羊的死亡一下演变为英雄的赞歌,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虚假。在这样的背景中,学生的语言怎能真实?学生的感悟怎能深刻?因此,当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时,我看见有的学生在暗自偷笑;当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学生的感情中夹杂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不信任。生存的法则就是这样,优胜劣汰。动物世界中,当群体的生存遭遇威胁时,必须舍弃弱者、老者,才能维持它们的种族生存,这体现的正是一种动物种群的合作与生存理念。当我们用人类的眼光去审视动物的生存时,很多时候都是一种不可能。可是,教师非要将这种不可能划人人类的情感视野,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道德的欺骗。所以,尊重本源才是我们最要做的,“最原始的,才是最真实的”。 二、移情——尊重文本真实的意愿 生存的法则是如此的简单,我们需要简单地去面对。但当我们想象中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出现距离时,对文本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态度呢?那应该还是尊重文本。灰椋鸟是一种并不好看的鸟。在徐秀娟的眼里也并不好看,她怎么会喜欢上这种鸟呢?平常人都会这么想。有许多教师会说不喜欢作者怎么会写它们呢?“喜欢便写”是我们通常的思维,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从头至尾,作者并没有提到“喜欢”两个字。我想下面的追问又来了:不写喜欢就不喜欢了吗?文中的鸟儿那样快乐,作者不喜欢怎么会把它们写得那样快乐?于是,喜欢灰椋鸟也就成为文本的主旨。但我们从徐秀娟的简历来看,她是位野生动物保护的提倡者,她自己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的就是向人类宣示: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生命都是应该尊重的。当她看到灰椋鸟能够在人工刺槐林的帮助下自然生存,内心不是一种欣喜吗?于是,自己也成了鸟,快乐、欣喜溢于言表。所以,从整篇文童来看,课文中对灰椋鸟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自我心情的一种移植,这便是移情。正因为如此,即使灰椋鸟不好看,“我”也得去看,看的不是鸟,是一种心情了。在这样的认识中,我们是否可以说“爱有限,情无边”了呢? 三、激趣——领悟文本写作的技巧 如果说上面都是从生命的高度展示教材的价值,那《广玉兰》便是从情感的维度再一次告诉我们:写事物,只有带着真实的情感,事物才能展现它立体的风姿。解读文本,我们得了解作者的心声。而我们教师从头至尾都是围绕“作者喜爱广玉兰”这唯一的情感来教学。但学生是有疑惑的:状物都是从主要到次要或次要到主要,可本文的作者却是次要一主要一次要地描写,这种“乱”究竟是为什么?广玉兰,在作者所写之时还是一种稀罕之物,拥有树的高大,拥有花的美丽……可作者并没有从它的形态层面直接呈现,而是从“幽香”的寻觅中发现广玉兰的存在,避免了一种刻意。这正是尊重真实心态的表现:人对于不认识的事物,开始都是因为好奇才去关注。在情感的变化中,从好奇到喜爱再到赞叹,顺着这种变化,文本才有了香味、花朵色彩、花瓣质感、花的形态以及绿叶的写作顺序。这种“奇怪”的写作顺序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理解,因为他们的眼里就是平常的状物,从叶写到花再到味,而本文却改变了,这就是改变的原因。因此,如果我们把它当做一般的状物文章去教学的话,那孩子心中的“结”如何解开呢? 三篇文章的解读让我们看到当前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方法的引导,但忽视的却是文本的真实呈现。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用一种平常的目光去看待事物,教材的呈现才能从复杂到简单,教学也会从复杂到简单。叶圣陶先生一直说:“文本无非是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师就要用对例子、用好例子。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语文的天空里驰骋。 (责编韦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d448f1f3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