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04-08 19:05: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意的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灵魂的粮食”的途径。语文课堂教学要时时拨动学生心中的诗的琴弦,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潜在的想像创造能力得到最大发挥。语文很重要,它不仅具有工具性,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对形成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以深厚的生活、精妙的阅读和智慧的理趣为基础,创造出诗意来,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懈的诗意境界的美学追求。一、是“诗意”,一种难以名状的韵味教学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分享成功,一起想象,相互交流,展开着心与心的对接,情与情的交融……这些成为了师生们心中一个又一个的美好回忆,定格为一种妙不可言的韵味。有这样一个情景:公开课上,女教师文静年轻,学生们活跃张扬。一个流着鼻涕的男生站了起来,女教师掏出手帕弯下腰为他擦去了鼻涕……一个平凡的举动,只因它融入了教师的浓浓爱意,即让课堂散发着如此的诗意。有这样的一段话:“树美,因为有叶;叶美,因为有树;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美,那么这个民族一定美。”这是初中阅读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的结束语。教师用诗的语言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让诗的气质韵味回荡在课堂,流淌在学生的心中,令人回味。有这样的一种设计:精读了一位名家的《白鹭》一文后,教师出示了一首诗,“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目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师:你们读出了什么?生1:这首诗也是描写白鹭的,写得很美。(其余学生均点


头)师:看来,美的事物是相通的。告诉大家,这首诗其实是描写芭蕾舞演员的。再读,试试这回你看到了什么?生2:我仿佛看见白鹭身着白纱裙,悠然而恬静地微笑。生3:我似乎听到轻柔的音乐响起,白鹭正在翩翩起舞,它就像是芭蕾舞演员。精巧的设计,让学生找到了美的通性,理解了白鹭,也理解了芭蕾舞演员,更理解了高雅与诗情。这样的设计,自然地为课堂带来了多彩与诗意。学生们在类似“意识流”的过程中,放飞想象,愉悦身心,和谐发展。由此看来,爱意的流淌、诗性的语言、匠心的设计……它们都是课堂教学中跳动的灵性与智慧,它们都是课堂教学中诗意丰盈的力量与源泉。二、是“唤醒”,一种举足轻重的行为著名的语教育家钱梦龙说过:“语文学习是一种唤醒的艺术。”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依据经验引领前进,这是“唤醒”的要旨。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学习必然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虽小,但他们经历了许多的事,体悟了许多的情,见识了许多的人……这些都是“唤醒”手段的着眼点,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与唤醒。大凡成功的课堂,“唤醒”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把敬佩的目光投向古诗词《村居》的教学吧!师:有一种朗读非常可怕,除了感情,别无他物。《村居》向我们介绍的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认真读,你能从诗中找到色彩吗?生1:我从“草长”找到了绿色。生2:我从“莺飞”找到了黄色。生3:我从“纸鸢”找到了红色。师:还有吗?(学生们默不作声。)师:看看我发给你们的那幅黑白的插图(根据诗境而作)。生4:我从“二月天”找到了蓝色。师:为何是蓝色?生4:放风筝的日子,天气肯定不错,那一定是蓝色。师:有道理!从一幅黑白的插图中看到了色彩,这就是智慧的眼睛!生5:我发现了“东风”的颜色!师:“东风”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生5:(略思索)“东风”的颜色是透明的!……在这样的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在尽情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在


和谐交融。面对着萎缩的势头,是一张黑白画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诗意的激励唤醒了学生心中诗般的语言。试想,缺少了“唤醒”的课堂将是何般的暗无天日,生机殆尽!三、是“思辨”,一种痛并快乐的历程思索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思索的结果却带来快乐。面对挑战,过程是一度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结果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这就是“思辨”的魅力,它是那么强烈地激发着我们读书成长的欲望!思辨能引发真知,催人前行,促人成长,它往往大都用于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的学习当中。如指导学生阅读初一自读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彭德怀是真的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吗?学生们自然分为两派,一方说彭德怀不想杀大黑骡子,杀它是因为大家没得吃,迫不得已;一方说彭德怀为了让战士们充饥,是铁了心要杀大黑骡子。学生们在辩论的过程中,读书提炼论据,阐述本方观点,批驳对方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味盎然。过程中,学生们虽饱受思索之累,但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理解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操,使自己的思维与品质得到了升华。再如,《村居》结尾的片段教学:师:读了这首诗,哪一个字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生:(齐说)“醉”!教师出示幻灯片:谁醉——醉!柳醉?人醉?因何而醉——酒醉?景醉?师:是谁醉了?因何而醉?生1:柳醉,是被迷人的春景所醉!生2:孩子醉了,是为纸鸢而醉!生3:春醉,是为孩子们而醉!……在这里,教师因“醉”而提出了一个答案多元的话题,他用自己的思辨为学生提供了思辨的平台。在思辨与争鸣中,学生主体个性张扬,潜能绽放。可以说,这样的思辨才是双赢的。语文的课堂,精神的家园!语文的课堂,享受的乐土!语文的课堂,充盈着情感、创新、实践……语文的课堂,浸润着诗意、唤醒、思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619b6686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