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衰与杜诗之变 摘 要:杜甫诗歌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前后期风格发生巨变,文章立足于唐代兴衰的历史背景,来阐述社会生活对杜诗风格转变的重要影响,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杜甫及其诗歌特点、杜诗转变的历程与表现、唐代社会变革对杜诗的影响等。文章认为诗人长于社会,其一句一咏皆是社会生活的体现,唯立足社会环境、体察民事民情才能得上佳之作。杜甫用诗歌记录唐代兴衰,而唐代历史变革则成就了杜甫诗歌。 关键词:杜诗之变;唐代;历史兴衰 一、杜甫诗歌 (一)杜甫其人 1 早年游历,少年风流 杜甫出生于北方士族,从小便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关于杜甫的一生,我们可以从其自序诗《壮游》中可见一二,诗中谈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可见杜甫少年便有才名;“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则记录的是杜甫一生中最为潇洒不羁的游历时光,并在此期间遇到“李杜”中的另一主角,同游梁、宋后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在杜甫后来的诗歌中屡有提到,如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1]等。李杜相识也十分顺应早期杜甫“陌上谁家少年”的浪漫主义色彩。 2 仕途坎坷,生活寥落 在经过少年游历之后,杜甫开始走向仕途,然而在客居长安的近十年时光里,由于受到权相李林甫的压制,杜甫始终未得重要,且生活穷困潦倒。在杜甫44岁这年,受生活寥落所迫,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却在回家省亲时发现小儿子已饿死,从“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这一句中可见杜甫心中之悲哀,同诗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的千古名句,深刻揭露了当时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 3 饱受战乱,克死异乡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从此陷入战乱流离之中,并与天宝十五年八月不幸被俘,在此期间写下策文《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等,可见杜甫虽被身俘却仍旧关心百姓,忧患天下。至德二年,杜甫终于逃出叛军,并担任左拾遗一职,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便因“房g事件”被贬华州,至此杜甫虽一直尽忠职守却始终为肃宗所忌不得重用。至乾元元年年底邺城之战爆发,叛军胜,杜甫在返回华州的途中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于大历五年冬,克死江上。杜甫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却笔耕不辍写下大量诗文,现存诗歌1450首,文十九篇,赋七篇。 (二)杜诗特征 1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四字是杜甫对自己诗歌语言的评价,从整体来说,杜诗语言沉郁。沉郁是一种重要的诗歌风格最早见《诗品序》中对萧衍的评价:“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3]。简单来说,沉郁风格的诗歌,具有感情深沉,情思激荡的特点,这一点在杜诗中非常常见,《三吏》、《三别》均是代表之作。 2 意象繁妙 人们通常认为,“意象是作家头脑中浮现的形象”4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诗人们通过各种意象述说情思,古代常见的意象,如:柳、月、江水、鹧鸪等等都具备丰富的意蕴。研读杜诗则发现,其中运用的意象量多且新颖,独具个人特色,几乎每首诗中都包含大量意象,且在平实的意象描写中寄托情思。与唐人习惯性的堆砌意象不同,杜诗中的意象来源于生活,写眼前之景,不拘于意象的传统意义,显得信手拈来。且出于杜甫个人经历的影响,早期杜诗意象较轻快,而后期意象则偏沉郁,贯穿于前后的特点则是雄浑、写实。 3 风格多变 从整体上来说,杜诗风格是属于沉郁写实的,但事实上杜甫诗歌随着心境、处境的不同也具有多变的风格。如元稹便曾经评价杜甫:“上薄风骚,下该孤高,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事实也是如此,“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杜甫的恰同学少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杜甫的寂寞飘零;“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是杜甫的悲愤积郁。多变的风格使得杜诗内容题材更加丰富,富有变化。 4 内容写实 杜甫以现实主义著称,其诗歌内容也大多写实,少有空发议论的作品,大都是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如:借蝴蝶、娇莺等体现出暖花开时节的热闹景象,借以抒发自己短暂安居的欣慰之感;借落木、草木等体现深秋时节草木凋零的景象,抒发自己人到暮年的凄苦悲怆;再如借老翁、老妇、积尸、流血等描写民生和战争的显示景象。杜甫诗歌的内容是具体实在的,就事论事,就景抒情,内容写实也是杜诗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杜诗之变的历程与表现 (一)早期――雄心壮志,歌颂河山 这一时期有《望岳》、《赠李白》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望岳》是由三首诗组成,诗人以宏浑大气的笔触分别描写了泰山、之景,通过描写泰山、华山、衡山之景。其中第一首咏泰山,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名动天下,从此句中,杜甫的凌云壮志一览无余;第二首咏华山则体现了杜甫官场失意的落寞之情,但尾句“高寻白帝问真源”又将气势提高;第三首咏衡山则尽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这三首望岳虽表达感情有所区别,但可见此时杜诗的整体基调是积极昂扬的,内容多为抒发壮志、讴歌山河,体现了其积极寻求出世为官,并对社会国家充满期待的心态。当然此时杜甫的这种心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具体影响因素在下文中阐述。 (二)发展――积极入世,体察民情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杜甫34-44岁困居长安的十年。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这一时期经历了“野无遗贤”的闹剧,在长安的十年里不得已行走于权贵之间努力献赋以求重用,然而终不得。《兵车行》主要以实景描写为主,体现官府对平民的残忍暴行,描写了官兵不顾百姓意愿强行征兵,以致普通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以《兵车行》为代表,这一时期杜甫诗歌风格与早期有着鲜明对比,在经历过现实洗礼磨砺之后,杜甫的目光转向社会现实,通过描写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体现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展现了杜甫对普通劳苦大众的怜悯,对贵族残忍行为的抨击,和对自身不幸的哀叹,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最具代表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1de548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