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的“兄弟连” 这家当年由两名在校生创办的培训机构能长成新东方吗? 29岁的张邦鑫努力让自己的做派像个老板,但举手投足间还是难掩一身的书卷气息。 与张并肩而坐的小伙子叫曹允东,是张的研究生同学,他看起来深沉含蓄,还有一点漫不经心。 这两个30岁上下的年轻人,是已经合作了7年的“创业拍档”,他们现在的身份是“非著名”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学而思”的董事长和总裁。两人名下的学而思教育集团已经全资拥有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70余个教学点,专业教职员工几千名,学生7万多人。 然而就在7年前,他们还只是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研究生院的新生,两人几乎一成为“同学”就是“同事”了。 2002年秋天,甫一入学的研一新生曹允东就和舍友张邦鑫结伴当上了家教,为一家培训机构打工。当看“老板”不爽时,两个年轻人决定另起炉灶。2003年8月,“非典”之后,张曹二人拿出自有积蓄和借款共10万元,自主创业,教师仅张曹两人,课程仅奥数一门,客户则都由“以前教过的学生的家长推荐”。 后来因为学生数量渐增,张曹开始陆续聘用了一些教师。就在小日子日渐红火的时候,两个年轻人遇到了第一次考验。2004年春节将至,两名被“力捧”的明星教师私下另办了一个培训班,带走了大部分学生资源,这场景几乎与半年前张曹的另立山头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张曹是先辞职、后创业。“从感情到制度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刚从学校出来,社会经验少,遇到这种事接受不了。”曹允东形容当时内伤很重,“所以那次教师出走之后我们进行了很多薪酬、奖惩方面的改革,建立完善了制度。” 2005年12月31日,公司开始以“学而思教育”的名义运作。张曹二人名为股东,实际上既要管理又要教课,彼时的学而思,老板和员工的概念还很模糊。当学校拥有几十名教师,即将开设初中和高中课程,基本上事必躬亲的张曹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两位生于1981年的“资深教师”刘亚超、白云峰被直接“提拔”为初、高中业务的“分管领导”,并获得若干学而思“干股”,跻身公司股东行列。仗义的“分封”之后,学而思不再有新股东加入,直到又一次教师集体跳槽事件发生。 2007年9月,学而思的5位数学老师被一家刚刚融资的同行公司挖走,这着实刺激到了先前对资本并不感冒的张曹,学而思旋即在2007年底完成首轮1000万元的融资,引进韩国KTB投资集团,学而思对待资本的态度也从被动变为主动。2009年9月,学而思再度引进老虎基金和KTB的4000万美元。 张邦鑫坦言,新东方是所有培训学校的榜样,但同时强调了学而思的与众不同:一是“专”,专攻中小学教育;二是“精”,面向中高端客户,控制生源数量,保证教学质量。 学而思每个班通常15人,满员后绝不增加名额,同时开设“一对一”教学。曹允东认为,中小学教育是一个相对专业和小众的市场,广告作用不大:“90%的客户都是通过其他家长介绍而来,基本上是口碑相传,我看重品牌在特定人群中的美誉度。”这与同行“有多少学生开多大班”和广告打知名度的传统做法大相径庭。 以这套模式,按照学而思提供的数字,学而思2008年收入超过2亿元,2009年有望达到5亿元。 除了2007年创建的“智康”,学而思还在2008年6月收购了一家名为“乐加乐”的上海英语培训学校,借此进入上海市场。教育培训行业“预付费”的模式令学而思的现金流保持稳定,曹允东表示,刚刚到账的4000万美元融资将用于“扩招”教师,改善教学环境,并购其他城市的优质学校,最后留一部分安全储备金以应对突发事件。 和大多数公司董事长主外、总经理主内的分工模式正相反,董事长张邦鑫负责公司运营,总裁曹允东负责资本运作,副总刘亚超、白云峰分管北京分校和外地分校,并向张邦鑫负责。张邦鑫拒绝透露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但表示创业团队是控股方。对自己是否是第一大股东的问题,张邦鑫不置可否,而曹允东则称二人的股份“差不多”。 尽管张邦鑫表示“头衔和决策没有直接关系”,但工作中的分歧总是难免,那么,听谁的呢? 2006年初,张邦鑫和曹允东在是否开办英语班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当时张的想法是:学而思从数学做起,但还没做到行业第一,英语还是陌生领域,张希望做得少而专。而曹允东则坚持要开英语班,因为“家长确实有这个需求,孩子在这儿既学数学又学英语就方便了,家长一天接送一次就可以了”。不开英语班可能会流失客户。 两人争执了几天,一度脸红脖子粗。最后张邦鑫妥协了,曹允东“得逞”了,后来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决策基本正确,并为日后“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做好铺垫。2006年张邦鑫负责数学业务,曹允东负责英语业务;2009年张邦鑫掌管运营,曹允东专注资本。两个人自此各司其责,在各自“势力范围”拥有拍板权。需要集体讨论的议题则由4人班子“一人一票,投票表决”。 张邦鑫相信同学这层关系可以软化二人之间的分歧,让一让,有商量。曹允东的态度更明确:“关键要扯清楚利益关系,机制要好,与同学不同学没有必然的关系。”学而思的团队一直保持稳定,是因为拥有一套适当的利益机制和分工机制。 “比如去资本市场,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退出平台,将来也不可能合作一辈子,你退出也不会给公司带来影响。”曹允东直言上市是创业团队最好的选择。 学而思的教员郑桐(化名)在学而思工作半年,去过两次总部参加培训,却从未见过公司老总,甚至不知张邦鑫、曹允东二人到底谁是“老大”。或许在这对“创业拍档”看来,现在还不到急着去摆明谁是公司老大的时候,重要的是学而思什么时候能成为行业的老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22f8f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