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的课文赏析 摘要:毛泽东在1929年10月重阳节创作了《采桑子·重阳》,在闽西龙岩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后,毛泽东有感而作。本文主要对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的诗词大意、深刻内涵进行分析,了解《采桑子·重阳》的表达的情怀。 关键词: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背景;重阳节 1.前言 《采桑子·重阳》于1929年10月11日创作,而1929年的5月-6月,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围剿红军,红四军的主力展开了游击战争,并在9月开始攻占上杭,击败了敌军的围剿。在10月11日毛泽东在上杭,面对西山区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这一背景吟唱出了这首诗。本文主要对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这一首诗的词义进行分析,了解《采桑子·重阳》的意义。 2.《采桑子·重阳》写作背景分析 重阳,是一个节令的名字。古时候,把单数叫做阳数,双数叫做阴数。因此,九月初九月和日都是阳数,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汉代以来逐渐盛行,在这个节气时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是以及时行乐、叹老嗟病、思乡怀亲作为主题,而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中抒发了他的情怀的[1]。上阙写了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战争,下阙赞美了秋天的景色,上阙和下阙的最后一句都是以景作结。上阙的战地黄花分外香、下阙的寥廓江天万里霜,黄花写的是近景,江天是远景,一近一远相互辉映,描画出了一副秋意万里、生动盎然的动人环境。色彩旋律通过写景抒发了革命豪情,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这东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样一首格调高昂,意境开阔的词外的写作背景更加令人注意。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6月22号,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在会上的陈毅认为毛泽东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家长制作风,结果讨论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被陈毅所代替。毛泽东只好到福建的西部指导到地方工作,当时他一起走的有贺子珍、蔡协民、江华、曾志、谭震林,而贺子珍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夫人,江华在50年后回忆说:“我们离开部队有龙岩,出发时都给扣下了,我们一些人都有一些灰溜溜的样子”,毛泽东打竞技场得的是当时难治的疟疾,也就是热像蒸笼掉,冷的时候像在冰窖里面。毛泽东的身体非常虚弱,后来把他转移到了永定的深山沟里边儿养病。毛泽东化装成教书先生,叫杨子任的化名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工作。杨子任这一笔名是毛泽东在1911年离开东山高等小学堂时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思。天下为己任的意思。九月下旬都是以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以陈毅为书记的前委要求毛泽东来参加会议,毛泽东认为身体有病不能去为由拒绝,但前委命令必须参加会议。毛泽东后来坐在担架上来到上杭,因脸色蜡黄后留在当地治病。当时正好是旧历的重阳节,毛泽东发给满院的菊花,填了这首《采桑子.重阳》。毛泽东在身体有病、政治遭受打击的背景下创造了这一首格调高昂、意境开阔的词,显示了毛泽东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革命主义胸怀。这一年,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国民党造谣毛泽东被击毙在福建的山中。共产国际听了这种谣言,就发了一个1000多字的讣告,讣告给毛泽东评价很高,认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民国元老刘亚子先生听说毛泽东去世了,也写了一首诗来表示悼念,并示支那两列宁,两列宁是指的是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 3.《采桑子·重阳》的诗词解析 《采桑子·重阳》的上片中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犹如一山飞峙,写出了鲜明的爽朗,并且表现出了自然、人生的看法。后句重阳将代入了主题。天难老是始终的纲要,全篇孔昭,后句进一步进行申说。前一句对人生天道进行广泛的讨论,而人生易老和天难老进行对比,有尽和无穷,短促与长久,变化快与慢,对立又统一。天难老说的是宇宙失误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事物生生不息,光影日新月异。人生易老并非只是感慨人名如朝阳,丝毫没有消极和伤感的一味[3]。但是着重加强了天难老的说明,而这正是“人生易老”的主因,因此需要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从小我到大我,从有崖积到无涯,尽可能多将自己的力量和生命发挥出最大。下文的“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和岁岁重阳之间呈现出反复递进的关系,每一年都有重阳,看似不变,但是每一年也在变,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今又逢重阳佳节,在此地又别有一番风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每一年的秋风都吹得如此的猛烈强劲,大地上的景物与春天的风光如此不同。中秋的景色可用“万里”、“寥廓”描绘出了景色之壮烈,其中的胜似春光有效地描写了秋景的艳丽,赞颂了秋景。悲秋虽然是我国古典诗赋的主题,很多前人主要经过重阳作为题材进行诗文的创作,更是借着肃杀和凄冷的秋色借景抒情,因此无一不充满悲的色彩。下阙中的“秋风劲”,证实了力度强,描写出了秋风的冷冽和威猛,但是秋风在诗人的心中并不是哀伤之气,而是振奋[4]。诗人的情感决定了其审美,虽然诗人了解现在的革命是黑暗的,但是未来的道路是尤为光明的,星星之后可燎原,“寥廓江天万里霜”这一句就为我们营造出了江天万里的宏阔秋景,表达出了诗人开阔、坚强、乐观的情怀。本诗词营造出了开阔恢弘的艺术境界,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中落笔,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抒发出豪情壮志。毛泽东将革命必胜的信念融入了追求之中,天朗气清、满山彩霞,难道不胜似春光吗?毛泽东在艰难困境之下看到了曙光,并在绝境之中发出呐喊,这是战斗的号角,也是豪迈的气派,更是革命家的魄力和睿智。《采桑子.重阳》既可以有效地抒情达理,也可以将引人入胜的景色、诗意、哲理融入一体,将革命热情、革命智慧有效地融为一体,并且两者有效地结合。这首词摆脱了前人悲秋伤春的情怀,将秋时的萧瑟之气一扫而空,描绘除了壮烈绚丽景色,激起昂扬奋斗的豪情,唤起了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英雄气概和情操。 参考文献: [1]张慧.从意象角度解读诗人个性化情思——"秋的发现与表达"教学举隅[J].语文建设,2019,(1):18-22. [2]魏香杰,张苗苗.《采桑子·重阳》中的同构作用分析——以三种英译本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3]倪德刚.人生易老江天万里霜--毛泽东1929年在福建时的处境与心境[J].福建党史月刊,2015,(2):8-10. [4]江晖.心怀天下笑对人生——读《采桑子·重阳》[J].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2007,(7):57-58. 作者简介: 朱俊熹(2000-01-17),男,汉族,籍贯:湖南省桃江县。 邓杰泓(2000-05-10),汉族,籍贯:重庆荣昌。 陈章麟(1999-12-14),男,布依族,籍贯:贵州省兴义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学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631fdc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