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绘画活动的观察与支持 笔者曾经在中班组织了两次绘画活动:一次是提供范画"抬头的娃娃";,要求幼儿学画;另一次是自由绘画"我的好朋友";,幼儿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为他画像。结果,绘画结束半年后,在掩去名字的情况下,近80%的幼儿不能认出自己的"抬头的娃娃";作品,但75%幼儿能够分辨出自己画的"我的好朋友";及是为谁画的。当幼儿模仿范画创作时,很难显露真实的感受与想象,不仅画面单一、不具特点,而且很可能不是幼儿想要创作的作品。而自由绘画的作品融入幼儿自己的喜好,有更大的独特创作空间,因此画面生动、富有特点。 但3~6岁幼儿正处于绘画的涂鸦期与象征期之间,绘画行为及作品往往让成人不能理解,尤其在中小班阶段。由于这种不理解,成人会表现出不耐烦、不喜欢甚至指责的负面情绪,很容易阻碍幼儿的绘画兴趣、创造能力等的开展。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开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台后,艺术领域局部提出的教育建议不使用"范画教学";成为大家的争论焦点。在没有"范画";的情况下,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观察并解读幼儿在绘画过程所表现的是什么?怎样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发挥?引导幼儿从涂鸦期过渡到象征期的具体教育方法又是什么?该如何有效地回应、支持、引导幼儿的绘画? 基于对小班幼儿绘画过程的观察与记录,我们开始了初步探索,其中假设干粗浅经验也许对其他年龄段亦有启发。 一、观察倾听,理解相同对象的不同表现、相似画面的不同表征 小年龄幼儿经常会"乱画";,即一些线条看似杂乱地混在一起,或者画一些意义不明的圈、点和线条的组合画。这些画与实物相去甚远,甚至没有任何相似点,导致成人很难分辨其表征意义,让成人甚至幼儿自己事后都很难解读这些图像所传递的信息,更难为它赋予意义。面对这些"看不懂、画不像";的作品,成人很容易脱口而出:"你画的什么呀,一点儿也不像。";由于成人往往选择无视且极少关注,幼儿会由此画出更多的杂乱线条,或者不画。 其实,"l~4岁的幼儿处于涂鸦期,他们从无控制的乱线涂鸦到有控制的命名涂鸦;3~6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开始用线条和简单图形的组合来表征自己所感知过的事物。"; 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观察幼儿此时到底是处于涂鸦期的何种阶段,如果是无控制的乱线涂鸦,我们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等待他的精细动作得到充分的开展,直到小肌肉能够控制好画笔。 如果是有控制的命名涂鸦,那我们就要观察、倾听幼儿想要绘画的内容是什么。随着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生活,他们每一次创造出来的图像痕迹就更具表征性。"幼儿与他所创造的痕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果图像痕迹有意义的话,儿童赋予它以什么样的意义呢?";ClaireGolomb著:?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1):12]当我们能够了解这些意义的时候,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了。 案例1:不一样的蚂蚁 雨泽和宇轩在同一张画纸上共同创作一片小花园,他们都想请蚂蚁来小花园做客(可能是因为平时散步时都发现过蚂蚁)。 当老师走到他们面前,雨泽说他要请蚂蚁做客,然后在纸上画了一个非常小的圆点,过了一会儿又画了个稍微大一点的圆,还添上眼睛和嘴。 而宇轩的小蚂蚁那么是先画出两根触须,在后面画上一个一个的圆,而且最先画的是上下两只大蚂蚁,最后那么在中间画了一只小蚂蚁。宇轩对老师说:"这个是妈妈,这个是爸爸,中间小的是宝宝,他们在花园散步。"; 分析:同样是蚂蚁,雨泽想到的是"很小";,宇轩想到的是"触须及圆圆的身体";,虽然都只抓住了蚂蚁的某些特征,但他们在想象作画的过程中不断回忆不断创造,使自己所呈现的蚂蚁逐步完善且独特、生动。 绘画过程中,不同幼儿明明画的是同样的事物,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大的区别?其实,由于受到技能的限制,每个幼儿在绘画创作中或多或少地抓住了事物的某一特征,表达出来的东西自然会大相径庭。 案例2:像"兔子";的蝴蝶 一次,我们基于小班幼儿的日常散步活动,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小花园?,提供画纸,鼓励幼儿单独或小组自由绘画,"邀请伙伴到花园做客";。宸宸和欣怡都画了貌似"小兔子";的图形。 老师走过去说:"哟,你们请来了那么多的小兔子。"; 宸宸立刻指着自己画的"小兔子耳朵";说:"这个是蝴蝶,这是翅膀,它在飞呀,这个是它的身体"; 宸宸津津乐道地跟老师解释着自己的"蝴蝶";,好让老师看懂。其实,在绘画过程中,宸宸前前后后画了好多"半成品";蝴蝶,他指给老师看的是他最后画的、也是最完整的一只。 分析:宸宸画的"蝴蝶";看起来与真实的蝴蝶形象相去甚远.也许他在作画过程中还模仿了欣怡画小兔子。但是,他给予相同画面以新的想象.表现和表达了他对蝴蝶的理解,还能自信地向老师介绍自己的画,这就让他的画表达出他的经验、情感和学习过程。 有时,即便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出现相似甚至相同的表现方式,但每一个图形,甚至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圆,对每一个幼儿来说,含义都是不同的,老师同样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个幼儿解释自己的画。 二、耐心等待,给予幼儿自主创造的空间 当幼儿在绘画时,我们除了观察,还能通过交流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但交流的切入时机非常重要。幼儿可能是边画边想,甚至是画完再想,那我们就该耐心等待,并在这个过程中防止代替幼儿解释作品的含义,过早地为幼儿的作品下结论。 案例1:我不画了 宸宸还在花园里画了一条横线,但画完后就开始看着线,不再画了。老师问他画的是什么,他沉默不语。当老师看他似乎还在思考,就不再问了,先去观察其他孩子。 当老师第二次走过去的时候,发现他在那根线下画了一根竖线加一个圆,画完又再次看着画面不动笔了。老师在边上安静站了很久,发现他没有动作又走开了。 老师第三次走过去的时候,他在那根线上画上了许多竖线,还在左前端涂了一团黑线。这时,彬彬很兴奋地叫住老师:"老师,你看我画的毛毛虫啊,这个是它的头(一团黑线),这个是它身上一根一根的东西。";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星星身上,一开始老师以为他要画和宇轩一样的小蚂蚁,但是他的圆圈越画越长、越画越长,还会停下来很认真地看自己的画,然后再继续。快结束的时候,他告诉老师:"这是一条龙,很长的。";最后,他还在一端的圆圈上画上了两个点,表示龙头。 分析:幼儿的作画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考过程,他们会很认真地对待自己要画的东西。作为老师,我们要耐心地等待,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不要过早干预,要尊重他们的想象和创作,在基于评价前足够地等待。 案例2:看不见脚的"兔子"; 琴丽每画一样东西,都要把老师叫去看。她在花园里画了许多小兔子,说:"它们在散步哦,一排的。"; 边上的小泽听后,也指着自己的画说:"这两只小兔子在花园里玩呢!"; 当琴丽再一次叫来老师的时候,她指着画兴奋地说:"这只小兔子它跳起来了,它跳得低,它跳得最高"; 老师在听琴丽说的同时看了看小泽,小泽注意到老师在看他的画,马上放下笔,指着一只小兔子用上海话说了一句话,发现老师没听清,又用动作演示给老师看,蜷起两只小手:"喏,这样,(脚)就看不到了。";老师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是小兔子趴着,脚就看不见了。小泽见老师明白了,继续说:"玩累了,睡一下。";于是,他又拿起笔笑嘻嘻地画了几只没腿的小兔子。当老师再走过去的时候,他又画了只有腿的兔子,还自言自语道:"休息好了,开始玩了。"; 分析:哪怕是小班幼儿,也会因为担忧老师看不懂,而主动和老师解释自己的画。他们之所以想要解释,想要和老师说自己的画,可能是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更有可能是想在表达中让自己的画有更大的表现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cadf8e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