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成败得失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项羽与刘邦同时起兵抗秦,但最终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一名堂堂的汉高祖,而项羽却无脸回江东,在乌江自刎。 两者的命运有着天壤之别,其原因正在于两人的性格迥然不同。 刘邦给人的感觉是稳重、宽厚。 他入关后,其实按照先前盟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理应可以称帝,但他却毫不急躁,回军霸上;但同时,他又是心存大志的,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并听取了鲰生的意见:“距关,无内诸侯”。 可见,刘邦的做法有理有节,其帝王风度可见一斑。 项羽给人的感觉则是急躁、暴虐。 得知沛公已破咸阳后,便“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听说“沛公欲王关中”,不经细查,又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沛公与项王见面时,未等沛公说完,他又急着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当然,若论武力,刘邦是不如项羽的。 在鸿门宴上,项羽看见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樊哙,无视他瞪着自己,却发出:“壮士”的赞叹,并赐以卮酒、彘肩,足见他自已也是一个豪爽之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武力,直到在最后乌江自刎之前,他还独自一人冲入敌阵,杀死汉军数百人。 但是若论智谋,项羽远不及刘邦。 难怪司马迁在〈〈淮阴列侯列传〉〉里说项羽只不过是“匹夫之勇”。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并当机立断,因此手下愿意替他出谋划策;而项羽却不屑于他人劝告,并优柔寡断。 张良与范增同是谋士,境遇却不相同。 张良建议刘邦去向项羽“谢罪”,刘邦便答应了。 而范增建议项羽乘机杀死刘邦,在鸿门宴上几次示意,项羽始终“默然不应”。 鸿门宴只是楚汉相争的一个小小片段,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关于刘邦听取手下意见,取得胜利的例子。 正如刘邦自己总结胜利的原因时说道:“讲到能策划于帷帐之中,取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我能够任用他们,便是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而项羽手下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任用,所以失败了。 ”事实上,最终由于项羽对范增起了疑心,致使范增气得告老还乡了。 由此看来,刘邦与项羽命运的不同,源于他们性格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便导致了他们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同,对手下的态度不同,对手下态度的不同,又导致手下为他们出谋划策的尽心程度不同,最终导致了他们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的结果不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cb84b382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