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笑”和刘邦的“哭”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面对刘邦的围追堵截是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刘邦安葬项羽后则是“泣之而去”。自古以来就是成王败寇,缘何项羽在穷途末路时会大笑,而刘邦在安葬项羽后却哭呢? 一、项羽的笑 1.苦涩的笑。 乌江绵绵,承载了多少项羽儿时的记忆?遥想当年,和一群江东子弟在乌江边玩石子时,他们都直呼他“老大”,而他也当之无愧。稍长,他就有了成就霸业的梦想。他生于乱世,再加上他的贵族出身和神勇过人,很快他就借群雄反秦之势,率领各路诸侯迅速扫荡了秦在各地的统治,稳稳当当地做了王。当初的豪言壮语,当初的凌云壮志——“彼可取而代之”,如今仍然萦绕在他耳畔。然而,此时他听到的最分明的却是从四面传来的楚歌。曾经骁勇善战的他,曾经打过无数胜仗的他,如今竟然从一马当先的胜者变成被追击的败将,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能体会到。于是,他不由感叹命运不济:“早知天意如此,当初又何必率江东子弟来送死?”至此,面对渡江的船,面对好心的船夫,他满腹的苦闷与无奈便迅速涌遍全身,并最终化作狂放的苦笑凝结在了脸上。 2.倔强的笑。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在紧要关头的一笑,是从容的一笑,笑得很倔强,笑得很可爱。面对身后汹涌而来的追兵,他自知大势已去,形势已经不可挽回,一如王安石所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于是,面对船夫的好意,面对甚至可以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因为他明白纵然江东子弟可怜他让他做王,他也无颜再见江东的父老。这就是项羽——一个出身贵族的项羽,一个倔强的项羽,一个视自尊于万物之上的项羽。如果说在帐中和虞姬互唱诗歌的他是一个脆弱而多情的男子的话,那此时的他分明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 总之,从项羽的这一笑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特有的英雄气概——一如钱钟书先生所说,项羽是“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项羽死了,刘邦似乎应该仰天大笑。然而,他却不仅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还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并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刘邦这又是何故呢? 二、刘邦的哭 1.仪式性的哭。 刘邦在项羽自杀身亡后,不仅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还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这样看来,作为葬礼必需的仪式——“哭”自然是少不了的。所以,刘邦的这一“哭”只不过是葬礼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的仪式。 2.作秀性的哭。 我们都知道,刘邦以哭作秀并非仅此一例。汉二年,刘邦一出函谷关,就接受当地一位董姓乡官的建议,为被项羽杀死的义帝举行葬礼,并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三场。刘邦为何要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三场呢?我们只要看看刘邦哭祭义帝之后的一连串行动就可以明白他的用意:第一,向天下诸侯发书宣告项羽诛杀义帝是大逆不道;第二,号召天下诸侯随他讨伐项羽。从此,刘邦就处处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为自己东伐项羽提供理由。由此可见,刘邦哭祭义帝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要为自己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宣布自己是正义之师。 也有人说,刘邦的这一哭是一种惺惺相惜的哭。因为,尽管刘邦和项羽是生死对头,但他们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朋友。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在刘邦心中,他到底对项羽这个“朋友”有没有一点珍惜之情呢?《史记·汲郑列传》讲述过这样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刘邦称帝后,要求原是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时一定要称他为“项籍”——不仅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可是,郑当时的父亲郑君提到项羽时从不称“项籍”——要么是称“项王”,要么是称“项羽”。于是,刘邦就下令将凡是称项羽为“项籍”的原项羽部下都升为大夫,而把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的郑君赶出了朝堂。我们只要拿这件小事与刘邦在项羽死后为项羽举行隆重葬礼并哭祭项羽一事作对比,就可以看出刘邦哭祭项羽确实很虚伪,完全是在作秀。 3.成功不易的哭。 刘邦的成功的确得来不易:先是先于项羽进入关中并首先进入咸阳,却只能将富丽堂皇的宫殿看管好,并将军队撤退到灞上;之后,项羽听说刘邦在关中称王极为恼怒,便准备兴兵攻打刘邦;鸿门宴上,刘邦虽然将咸阳拱手让给了项羽,但还是险些丢了性命;随后,捡回一条命的刘邦忍气吞声地被项羽封为汉王,并于四月领兵入汉中,用烧毁栈道的办法表示自己无意出兵关中,以此麻痹项羽;后来,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并乘乱重返关中,公开声讨项羽——先攻占彭城,再夺取成皋,并最终在垓下一战中重创楚军,逼项羽自刎于乌江边,结束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想起这一段又一段辛酸的往事,刘邦不禁悲从中来也是人之常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07aa35de80d4d8d15a4f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