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时间:2023-02-01 19:27: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书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作者:赵刚

来源:《天津教育2014年第03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非常赞成这句话。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给我们带来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现象,如个性浮躁、思想浅薄、教育功利、文化市井、精神贫困等倾向,这些对教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干扰,如何应对,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解困,读懂自己,找准位置,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栖息,是每个人所企盼的,解决的最好途径便是学与思,学主要为读书,思为思考。曾有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我亦颔首认同,因为阅读与思考使我对世界有了较正确的认识,改造了我的教育观,塑造了我的人生轨迹。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有句古语: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当今,我以为此语该为人之患在不好读书。人生活在文化中,生活在语言中,生活在历史中。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的一切,来自于昨天的尝试与积累,昨天的宝贵经验与惨痛教训,都存在于浩若烟海的书籍之中,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更不会有明天。柳斌讲: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呆板沉滞的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人民日报》曾公布过关于国人阅读的一组数字,颇为触目惊心:1990年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为5.2册,2009年为5.6册,20年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而阅读量只增加了半本,同期俄罗斯的人均年阅读量为55本,美国为50本,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而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几乎人人都会背几句唐诗的中国,书香能否历久弥新、浸润国人心灵呢?将中外读书状况作一番比较,我们发现:在以课业负担重闻名的中国,孩子们也鲜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4年,阅读量仅为美国同龄儿童的六分之一。功利性阅读,正在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品位,甚至造成他们对读书的反感。遗憾之余,我们必须正视,正是我们过于强调苦学而忽视了乐学,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而忽视了随性阅读,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功能性。致使阅读难以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难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也将知识庸俗化,将读书引入歧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是人类传播、传递文明的主要场所,而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文明、文化的传播者,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示范作用,不仅支撑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可给子女成长树立了典范,筑就了书香家风。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是读书人培养读书人的地方,我们要构建书香校园,首先让教育工作者成为读书人,然后引领学生们成为读书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笔者作为管理干部履次横刀立马,为使干部教师读书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十八般武艺尽遣——选书增读、有奖书感、搭台博论、考评逼学,等等,其目的在于唤醒,因为人成年以后谁也改变不了谁,便成了定论,重塑心的文化,需要人自身的觉醒,自己认识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唤醒是外在的,而觉醒才是发自内心的,教育工作者的觉醒在于改变从自己开始、从阅读开始,做一个读书人。

什么是读书人?读书人就是一辈子爱读书的人,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人。人是要一辈子读书的,而能否养成读书的习惯和品位,基础教育阶段最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论述: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一本好书开始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个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好书;如果少年时没有品尝过阅读激动人心的快乐,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其全面发展是不可设想的。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对学生而言,任何教育都不能取代经典好书的阅读,办学应从阅读开始,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既然基础教育阶段是养成读书习惯和品位的关键时期,那么能够引领学生读好书的教育工作者,是关键中的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工作者自己应该是爱读书、会读书的真正读书人,才能把学生也熏染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读书人。周国平说:好教师一辈子只做两件事——读书和教书,读书利己,教书利人,教师的幸福在于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我一直坚信,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态度。

读书真的很幸福

有一个道理,大家都能懂得,那就是人类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工作只是手段,目的是生活幸福。工作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幸福来自于闲暇之余你所从事的。有的人醉心于于功利,有的人忙于推杯换盏,有的人沉迷于麻将,这些人明知阅读的意义,却禁不住物质与金钱、享乐的诱惑,不去亲近图书,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着实可怜;有些人为功利而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难脱俗气,也品味不到阅读的快意。我一向反对读书的唯一目的是学以致用,试想如果我每天的阅读都是为了明天的赶考,一生都在应考,苦不堪言,何谈读书之乐,读书之幸福?

我以为书是可以这样读的: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工余之晚,不论外面春日细雨,夏日蝉鸣,秋日落叶,冬日北风,给自己泡杯茶,曲卷于沙发中,漫漫岁月,文字便成为最好的朋友。杨绛先生曾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读书其实就是面对面谈话,读一本适合你的好书,便是你与作者、书中主人公进行了一次情投意合的谈话,你会产生收获的幸福感。在这样的谈话里,有时你种下一缕思绪能收获一个灵感,种下一个眼神能收获一串笑声,种下一个疑问能收获一句至理名言。读书养人,养人的气韵、养人的信念、养人的心智,更养人的境界。

书还可以这样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秋雨先生给青少年警示:应避免陷入信息海洋和虚拟世界的游乐场,要张开双臂去拥抱广阔的现实世界,走出书斋,走向自然。这固然好,但我们的现实世界,除了外在的高山、湖泊、草原、大海……物质世界,还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我们可以遍游世界,但很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了旅游而旅游,换来的只是身心疲惫,除匆匆行走、疯狂购物、视觉观感、到此留念,怕再也找不出什么了,绝无什么体验,更难谈发现、反思、创造。这样的行走,看的再多,走的再远,获得的只是一大堆粗浅的感受,很难培养理性的洞察力,难以开启生命的智慧。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学也,我们在游历,实际上是在体验、在创造,而阅读是基础,是唯一可以帮助我们走入精神世界的大门。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才能享受高一级的物质世界,体味现实世界带给人类的快乐和幸福。

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个享受,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因此,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刨根问底;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有些书是需要反复精读的;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和没有止境的自我教育。不论我们从事何种教育工作,只要我们经常阅读,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便是一个幸福的人。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秀。读书吧,让我们少一些功利,多一些闲暇;少一些负担,多一些乐趣;少一些宏大,多一些平凡与真实;让读书放下高贵的身段,成为一种寻常的生活状态;让我们以的心态,享受和品味读书吧。 推荐书目

《傅雷家书》,傅雷著,三联书店 《顺生论》,张中行著,中华书局

《鲁迅的彷徨与呐喊》,陈静著,东方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586b75b8f67c1cfbd6b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