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参考(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时间:2022-12-20 13:3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参考

一、作者简介

罗素是二十世纪西方影响最大、著述最丰的思想家之一,本文他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880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893年获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接着改学哲学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毕业后曾游学德国学经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回国后,在伦敦大学政治和经济学院任讲师。l903年发表《数学理》一书,并以论文《几何学基础》获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19O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发表《哲学文集》1917年发表《哲学的问题》。且1914加入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参加和平主义者的活动,被处罚金,革职入狱。在狱中,撰写了《数学哲学导论》19191920年访问中国和苏联,著有《布尔什维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一书。晚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曾参与召开国际战争罪审判法庭。生前的最后三年出版了一生最优秀的著作之一《自传》

1927年,罗素和夫人布拉克在英国彼得斯费尔德市附近创办一所私立学校,名友前希尔学校,实验他的教育理论,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义学校之一。1935年离婚后,布拉克独自办到1939年。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而“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并深信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二、课文内容梳理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激情是“纯洁”“无比强烈”的,“纯洁”,说明除了这三种追求外,别无其他,“无比强烈”,与“不可遏制”呼应,说明这三种激


情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始终左右着自己的行为。接着,作者把它们比作飓风,象表明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追求过程中的原动力,而“苦海”和“绝望”则表明这些激情在给他带来了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痛苦。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当追求过程中遇到挫折,或面对更深的生命奥秘时,人的确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甚至绝望。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2自然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首先,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其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最后,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作者用热情的笔触赞美了爱情给予自己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追求。在这里,作者甚至置爱情于天堂之上,就是为了表现爱情的纯洁、美好和超凡脱俗。他一生中,爱过不止一个女性,也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坦诚而严肃的。

3自然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希望了解人类心灵,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里“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类的一切,“星星为什么会发光”代指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代指社会科学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创造社会哲学的强烈愿望。而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也正是源于这种对知识的执著,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有非同一般的建树,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甚至是到了晚年,还开始涉猎小说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若非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他的生命是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的。

4自然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周围“痛苦的呼号”“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等等人间的悲凉和苦难,都引发了他“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减轻人间的悲苦,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无能为力,这又会使得他内心更加痛苦。况且自己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对人类悲苦的关切始终没有改变。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让我们切实感知到了一个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65601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