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有感情朗读。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结合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别后的思念。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教学板书] 2.送元二使安西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浓浓 情绵绵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是送别诗的典范。我在教学时先播放歌曲《送别》,并以抽背的形式让学生背学校举行“我爱记诗词”时背过的送别诗,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先从情“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到景“哪些景物让诗人的愁绪更浓”再回到情“朋友要去塞外荒漠,难舍难分”。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课堂中还渗透了四句送别诗词、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和三首折柳送别诗,容量比较大,学一首带一组。最后以古筝《阳关三叠》曲升华情感。整体说来效果还是不错的,但还有许多细节方面还需斟酌。还有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影响教学的效果。如:当我问学生安西与渭城相距多远时,学生个个沉默了,后来老师告诉他们安西与渭城相距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如果用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车行驶,需要半年。而老师一紧张竟然说成了半小时,虽然立即改口,还是引来学生的一阵哄笑。效果就大打折扣。 课后,我想如果当时补这样一句:看来老师和王维一样,多么希望安西离渭城近一些,多么希望半小时能到安西,可惜事实上需要半年的行驶才能到安西。王维的心里是多么不舍呀!这样是不是会更好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799e1ced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