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三

时间:2022-07-08 16:4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只见三明治,不见肉夹馍: “制式野餐”的走红之路



作者:徐驭尧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好题!“三明治”与“肉夹馍”为两种文化的指代,不言本体,却言代体,质感鲜明。“制式”与“野餐”之间形成矛盾张力,发人深思。“只见”与“不见”之间正反对比,倾向自明。

春天何其美好,春日又何其短暂(两“何其”感情洋溢!,许多人选择野餐来尽享春光。“野餐热”背后,记录着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与热爱(由现象到本质)与往年朋友圈零星可见的野餐相比,今年的疫情成为野餐频频出现的放大“放大器”的比喻因为“疫情”的背景而巧妙)。毕竟,长期的居家生活,使得人们渴望走近自然的心情蓬勃而起(多生动的一个词!在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中来一次野餐,正是向往外出的一个宣泄口。(摆出表层现象:今年春天,朋友圈中的野餐频频出现。

不过,社交时代的野餐,更添了一份“数字”风味。(段首开宗明义,下面各段皆然。正如一位博主所说,朋友圈里的野餐,关键不在“野”也不在“餐”而是在好看(一语中的!。在春风和煦的绿色原野上,一张格子花桌布,西餐的刀叉、几盘精致水果、几件西式点心、有时还带着一瓶红酒(巧妙地植入诗歌中“意象组合”有的参与者则拗出各种姿势,希望在图片中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些朋友圈展示出的美图,是春日野餐最重要的成果之(美图也是成果,成为社交时代野餐的新现象)。标配的布置、炫丽的食物,搭建起美好生活的场景,如果不通过社交媒体展示一番,似乎总觉得有些许缺憾。(摆出深层现象,也指出了不足:社交时代的野餐,更添了一份数字风味,大多重在“好看”,多了一些“制式”

这类“制式野餐”的流行,与电商平台和网络社区的推动不无关系。在各式生活类社区里,“野餐”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显学”一词,大词小用,庄词谐用,别有风味),仅一个社交购物平台就有超过10万篇(事实论据)野餐话题的文章。从野餐篮、户外垫,到保险箱、吊床,某网购平台上主打“精致野餐道具”的商户,不少也获得了成千上万的成交量。当人们通过各种网络攻略弄明白“野餐需要准备什么”往往就可以在电商平台一键下单(照应下文的“便利”看清楚哪里景色宜人、适合野餐,便可以打点装备、随时出发。这种便利极大激发出人们野餐的热情。(挖根源之一:“制式野餐”的流行跟电商平台和网络社区的推动带来的便利有关。

细心的人发现,朋友圈里的不少野餐都很“洋气”:只见三明治,不见肉夹馍;只见三文鱼,不见辣鸭脖……的确,相比中国,西方社会形成了更为成熟定型的野餐文化。《野餐史》作者沃尔特·利维认为,近代以来,野餐的出现伴随着村庄没落、城市兴起。在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生活在钢铁森林中的人对大自然产生更深的向往,于是乎,带着食物饮料、举家前往郊野或者公园,享用一顿与自然共生的下午茶(这话说得好,在与自然的共生中,才有人的真正生长),既昭示着市民生活的富裕与闲暇,也内化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经过影视作品和社交网络的传播,这样的野餐也走到了更多的国家和地方。(挖根源之


二:野餐的“洋气”制式跟西方有着更为成熟定型的野餐文化有关 。属于纵向拓展,笔触走向了文化内里。

事实上,对自然的向往是人类共通的感情,野餐也从不只有一种形式。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源自一场会稽山阴的“曲水流觞”,这不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被永久铭记的“野餐”(注意,作者借助“野餐”这个词在巧妙扩大“野餐”的形式,转换非常自然)?在今天的西藏,淳朴的藏族人依旧保留了“过林卡”的传统,每到春暖花开的日子,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都会带着食物举家来到公园、郊野,沐浴着春光席地而坐,吃东西唱歌玩耍,尽情享受这场和春天的“约会”(指方法之一:与自然的约会从来不只野餐一种形式,还有“曲水流觞”还有“过林卡”等。事实论据很强大,文化建设很自信!

抛却具体的形式,野餐其实是人们对于自然的一次“表白”(由形式到内容的深入)当人们第一次尝试野餐的时候,心中或许就(这个词用得好,有“归一”之妙)怀揣着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的向往。但除了“制式野餐”,我们的眼界不妨放得更宽一些,或许不那么精致,但可能会更加真诚(不那么精致,但会更真诚,这才是野餐的要义)无论是一次周末登山、一次假期徒步,还是到农村体验生活、感受农业生产,亲近自然的方式有千万种(建议明确而体贴)告别模板、拒绝套路,放下种种包袱,省却筹备烦劳,感受自然的精微律动“精微律动”说得多有美感!简直是一种诱惑!感受阳光的和煦温暖(三组对偶句,非常精简优美),或许能让我们和自然贴得更近。指方法之二:告别“制式”拒绝套路,随心所欲地去贴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如果说上面一段是“点”的建设,那么这一段就是“面”的昭彰!

既然希望亲近自然,何妨让表现更加自然?(这句话可做文章的副标题。很多时候,自然的美感,或许正来自丰富的多样性,来自每个偶然邂逅的瞬间,来自与万物生长的那种久别重逢。(排比句式,排出自然美感的多样形式,“偶然邂逅的瞬间”“与万物生长的那种久别重逢”的遣词造句也绝对诗意!这正是:绿树红花爱春光,纷纷出游野餐忙。玩法不必一个样,自然而然又何妨?(总收全文,卒章明旨:希望亲近自然,就不妨让表现更自然一些。

总评:议论文是不是只能有一份理性,有一份严峻?能不能兼顾文字的华采、美的诗意?如果能这样,那么我们的议论文将会更有感染力,更有冲击力,更有文化上的制高点。人民日报出现的这篇时评文就让人眼前一亮:它首先是一篇严谨深刻的议论文,遵循了批判建设型议论文“摆现象——说弊端——挖根源——指方法”的递进式思路,尤其是摆现象、挖根源、指方法等方面都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不凌厉,不喧嚣,却让人心悦诚服。然后它又是一篇文采斐然的议论文,不要说借代、比喻、对比、排比、对偶等手法运用得丰富多彩,就只说“蓬勃而起”“精微律动”“与自然生长的那种久别重逢”“绿树红花爱春光”等的遣词造句,就非常富有诗意美感了!更何况那些“野餐史”“流觞曲水”“过林卡”的文化蕴藉呢?好的议论文,真的就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不仅仅是只追求“实用的、科学的”,更要追求“审美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315fe3bb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