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命名“五松山”真谛 谷金琳 唐代诗仙李白大师,热爱铜官山五松山,歌颂炼铜工人,尊重荀媪老人,是铜陵文化教育的先贤和创始人。 “谪仙”李太白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经秋浦至铜官山,由南陵县丞常建陪同出游,作诗《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诗题右原注:“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见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中华国学文库·李太白全集》第20卷) 李白命名“五松山”,赞美五松山可与沃洲山相媲美,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五松山”的命意居然被扭曲、误解,至今谬传种种。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1569—1642)著作《唐音癸签·诂笺一》“五松山,在南陵铜井西,初不知何名。李白以其山有松,一本五干,苍翠异恒,题今名。诗云:‘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人皆知白改九子为九华,不知更有改五松事。”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1594—1658)著作《枣林杂俎·荣植·古木》“铜陵县五松山,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清乾隆时代(1736—1795)有名学者王琦对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诗题注释———南陵县,隶宣州。《容斋随笔》:唐人呼县丞为赞府。《潜确居类书》、《舆地纪胜》:五松山,在铜陵县南,铜官西南。山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翠色参天。 铜陵市史志办公室现存明清两代纂修的《铜陵县志》共有5种,均记载五松山为“旧有松一本五枝,故名”。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李青岩、史应贵等纂修本《铜陵县志·山川》“五松山在县南四里。《舆地纪胜》云:‘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青翠参天,因名。’唐李白来游,乐其山水之胜,建书堂于此,后邑尹方浚建太白祠。” 南宋地理总志,约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成书,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池州·景物》上说“五松山在铜陵,李白名曰五松山,因作诗以美。”明官修地方总志,成书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陈循等修撰《寰宇通志·池州府·山川》记载“五松山在 铜陵县南五里。唐李白诗: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1992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舆地纪胜》等,并无所谓“一本五干”、“一本五枝”。 2010年4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辞海》(第六版)诠释“五”通“午”。交午,纵横交错。“午”,纵横相交。“松”,松科植物总称,常绿或落叶乔木,少数为灌木。“五针松”,亦称“日本五针松”、“五钗松”、“五须松”。常绿乔木,叶五针一束。 考求真谛,笔者认为:“五松”是形容山间松树茂密,纵横交错。《说文解字》“五,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五”作形容词,表示纵横相交。而称为“一本五枝(干)”松,应属作者臆测的,《舆地纪胜·池州·景物》所云也是作者臆造。现将李白诗句“我来五松下„„胜境美沃洲”部分尝试意译如下,请同仁指教:我们来到山冈游览,眼前苍松劲拔,纵横交错,松萝共倚, 引人入胜。急忙地带着美酒,乘兴尽力地往山峰登攀。我向遗老征求古山名的心愿未遂,只好自己命名“五松山”。五松山何等清幽,与(会稽)沃洲山同样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5c8f32580216fc700afd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