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成诵熟能生悟熟练技能———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路径

时间:2022-12-26 02:10: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熟读成诵熟能生悟熟练技能———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

首》教学路径

语文教育的核心在汉语文化,古代诗词是汉语文化长河里最为美丽的风景。通过古诗教学,使学生在节奏和韵律中学习吟诵,初步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从而学会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一、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钻研语言文字能力

所谓熟读成诵,也就是使学生读熟、读懂古诗,并达到脱口而出、倒背如流的程度。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的时候,要扎扎实实抓好了如下三个环节:

一是预习环节会动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求他们能够认真研读诗句后面的注释,动手查字典、词典,从而对诗的意思有初步的了解。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要求学生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二是上课环节会动口。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向大家介绍诗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讲解古诗的意思。

三是释疑解惑环节会动脑。古诗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难点,也是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关键,要和学生一起进行突破,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

杜甫《春望》一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哪一种对呢?学生不是很清楚。在教学中,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广泛的讨论中,大家认为两种解释都非常美,都能讲得通,都能够表达诗人触景伤情、感时伤事的心情。 二、熟能生悟,培养学生感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能力

所谓熟能生悟,就是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结合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有机地渗透情感、道德、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有所感悟,获得更多启迪,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这四首古诗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领悟诗人的爱国之情。

1.把爱国之情读出来。在理解古诗、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时刻要求学生能够读出诗歌中诗人的感情。朗读中使学生体会到真挚灼烈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杜甫的《春望》、杜牧的《泊秦淮》、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流传千载的经典爱国诗篇,正是因为他们对国家兴亡、人民悲苦感受至深,所以才把这一腔报国之志、哀怨之情汇聚为一句句诗行。

2.欣赏著名的爱国诗词。把爱国诗句找出来大家一起赏析,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查找和深入学习,学生学会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等名句。

3.就《古诗四首》写作。让学生就其中的某一首诗歌写读后感,可以通过对诗歌中字句的考证写对诗歌的理解。因为这些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过的内容,学生兴致很高。情动于中,自然也就笔下如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熟练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发展能力

所谓熟练技能,就是通过这四首古诗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学好其他古诗和文学作品,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准备。通过《古诗四首》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提高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等工具书的了解和运用。学生把《新华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等工具书都带到了课堂。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辞海》、《辞源》这两部中国著名工具书的作用和运用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习古诗中遇到的问题。

2.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首先是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读通、读懂、读熟这四首古诗。在学生初步读熟之后,教会学生查找古诗的韵脚,知道在古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押韵规律,这样在朗读和背诵的时候,就能够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3.提高了学生背诵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记忆这四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创造了背诵古诗的记忆联想法,就是把每一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进行背诵,如《泊秦淮》一诗,只要背诵烟、夜、商、隔就可以了,联想为诗人杜牧在烟水茫茫的夜里和歌女隔着一条秦淮。这样就把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记忆的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完这几首古诗之后,能够牢记不忘。

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只是着眼于应付考试,让学生把诗歌和字词句的标准解释背诵下来,而更应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69629366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