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证 奔为跑,豚指小猪。以奔豚名证,喻其病有如腹内小猪奔跑之象。 此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发作时,先感小腹有一股气窜动,顶撑胀痛,且自觉气从小腹奔跑上冲到心胸,乃至咽喉,甚至发作欲死,发作后又渐渐缓解平复,发作时,其上冲之状,顶肝抬肺,难受至极。 桂枝加桂汤,治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灸其核上各一壮,此方主之。 方药:桂枝五两 白芍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歌曰: 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因,虽取桂枝汤为用,桂用五两肾奔豚。 解读: 这是风寒表虚自汗之人,被烧针后,(烧针,又称温针或针柄灸)又迫其汗出,伤了心气,心气受伤,不能下交元阳,则肾气寒而水气滞,加之针处再被寒邪侵入,两寒搏结,心致挟肾水之邪而凌心,故寒气从小腹上逆至心,必发为奔豚。这时应再灸其肿大发红而核起之处者,是欲杜绝再入之患。 用桂枝汤进行治疗,可以和营血而通心阳,可以解除外患,加重桂枝药量者,欲壮心阳而通肾气,暖水藏而去水邪也。 这是人体气化功能,表里相贯的道理,我们应当从药量的使用上有所掌握。 欲作奔豚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汤主之. 方药: 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枣 解读: 太阳主一身之表,在外之气称卫气,在腑曰膀胱,有水称寒水,称津液之藏,外卫之充,全赖腑之津液气化升腾,膀胱气化又赖少阴水火二脏既济之交蒸,故曰肾之温煦,在上汗为心液,阴中有阳,故曰汗出可伤心阳,在下,水汗同源.而阴阳同位,故曰此治发汗后而伤肾气也.汗后心气不足,而后肾气乘之,何以得知?脐下悸也,肾中有元阳元气.与肾气奔豚之理同,而病势稍浅,故称欲作奔豚. 为何奔豚证与第一段,奔豚证的定义不尽相同? 近代中医书籍多于此证混谈而不分,故临床能用者较少。 虽仲师文章极简,难有重复,但《金匮要略》复将奔豚三证专列一篇,一为重视,二为比较,我们临床医家敢不重视吗? 所以,要进一步辨清此证,就得与肝气奔豚证,及与“欲作奔豚” 证相比较。求之于《金匮要略》。 《金匮》奔豚气方。 此为肝气奔豚。彼为肾气奔豚。我特将肝气肾气字样分别编入歌中,以示区别,一学而三证可得矣。 奔豚汤: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者主之。 方药: 生葛五两,李根白皮一升,半夏,四两,生姜四两,白芍二两,黄芩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甘草二两, 奔豚汤歌括: 气冲腹痛肝奔豚,四两夏姜五葛根,归芍芎芩甘二两,李根白皮用一升。 解读: 病因病机:能知厥阴提纲,厥阴之为病,气上冲心,胸中疼热之句,则知奔豚之作何所来源。 审腹痛而往来寒热,是肝脏有邪,涉及少阳。少阳之性,出则为阳,入则为阴,故为阴阳之枢转,而主升降出入,今肝邪逆上,气冲而作奔豚,上升为热而当清,升阳有余而当降,肝体阴而当养,枢在少阳而又当和。 方药解: 然此证有寒热往来而不用柴胡者,以柴胡能枢能升而不能降也。故以葛根五两,辅以李根,合肝木之性,二物根深能达,入厥阴之地,取葛根多津,性必濡润而不滞腻,则与肝性喜条达而不欲郁滞之性相合。故养血入肝不用地黄而用归芎芍药,葛根又气味苦寒,与芩芍苦泄下降相伍,得半夏从中降逆之助,则气降热清矣,又以甘草和中,生姜宣散余邪,是以苦甘兼辛,既发散,又复生津。 凡用根之药,多不能升,而葛根能升,以葛根皮黄肉白,能鼓午胃气而达肺出表,是又将余邪外达而解也。所以,金匮条文: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哽,发作欲死……之证. 而得以消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cca75177232f60ddcca1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