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经典名篇,一直入选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但对其中“鸡豚狗彘之畜”一句注解,各执一词: 1.苏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必修四是2004年12月第一版,一直到2011年6月第7次印刷,都注解为:“鸡、猪、狗这一类的家禽家畜的蓄养,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苏教版2004年第一版以来一直如此。 2.人教版最新版语文教材必修3(2008年5月第7次印刷)注为:“蓄养鸡、狗、猪。之,助词。” 3.旧版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一册》(2006年6月)注为:“鸡猪狗的蓄养。蓄,蓄养。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之畜’。” 4.配套的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一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鸡猪狗的蓄养,不耽搁它们的繁殖时机”。 5.旧版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五册》(2006年6月)节选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其中有段孟子游说齐宣王,描述“王道”的理想社会,内容大致相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或许第一册已注,第五册对“鸡豚狗彘之畜”未注,而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 通过以上版本的注解可以看出:句子相同,翻译却大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到底孰是孰非呢? 窃以为,解决此问题关键是看“畜”之词性。“畜”为多音字,一为“xù”,二为“ch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五版)读“xù”时,作动词“蓄养”讲;读“chù”时,作名词“禽兽,多指家畜”解。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注【畜】①chù,家畜②xù,蓄养。③xù,积聚,储蓄。解释词义最为详尽的汉《汉语大词典》(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版)也如之。查阅解释字义最为详尽的《汉语大字典》(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畜读“xù”有9个义项,除了义项⑨为“姓氏”外,其他义项皆为动词①饲养②养育③培养;培植④顺从;驯从⑤喜欢;喜爱⑥积;积蓄⑦容纳;收容⑧方言。熏;呛。而《说文》:“畜,天畜也。”段玉裁注:“天畜谓力田之畜也……俗用畜为六兽字。” 对于“畜”的不同注解,似乎为各版本的翻译依据所在。此处“畜”,到底读何音?这需要准确理解文句,需要我们从文段结构上来分析。 我们知道,孟子的散文最大特色之一是: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根据语境,得知“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结构相同,为并列结构,且组成排比句式。而“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中,前“宅”、后“田”,皆为名词,则中间的“畜”,在词性上必为名词,则必读作chù。 其次,纵观节选部分,孟子先从物质上分析君王是如何“王道之成”的;而下文“谨庠序之教”,(孟子)再从精神上分析君王是如何“王道之成”;物质、精神这两方面正好浑然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整体。因此,这里的“之”,应该全部作为“助词,的”来理解。文中的“畜”与“宅”以及“田”一样,都作名词讲。 此外,笔者还有一个佐证。流行于今世的《三字经》中有句:“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可见,古代,人们饲养的动物,常见的是“六畜”(马牛羊,鸡犬豕),而非“鸡豚狗彘”三畜,即使提到“鸡豚狗彘之畜”,也应该是借代,指的是“六畜”。因此,孟子所指的,应该理解为名词:“六畜”为好。则“鸡豚狗彘之畜”的“畜”,应读音为“chù”,解释为“家畜”;该句应翻译为“鸡、猪、狗(等一类的)家畜(六畜),似乎更为妥帖。 综上所述,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关于“鸡豚狗彘之畜”释义有误,希望再版时加以修正,以求精益求精。以此愚见,求教于方家。 孙瑜,教师,现居吉林长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a7e26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