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区别:从概念、战略、统计角度分析文献回顾

时间:2023-03-06 10:2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商学院企业管理



Title: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区别:从概念、战略、统计角度分析

Author & Source:

作者:Beuben M. Baron & David A. Kenny

来源: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Key Research Issues:

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在具体操作中,经常会产生混淆二者概念、作用的现象,本文通过对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区分,旨在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辨析。文章从两个方面实现这一目的:一方面详细阐述比较了调节与中介两个概念的理论意义、分析程序、适用举例等;另一方面作者超越教学上的公式,在控制与应激,态度和个性特征等更广泛范围,对这些差异的概念化与战略化应用进行了具体描述。



Theoretical Framework:

这是一篇理论性的指导文章。

作者在开篇中首先对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混淆问题由来已久:如Harkins等在研究可识别性对社会懒惰的影响时将可识别性作为了调节变量;FindleyCooper本来是想解释调节作用,却把性别、年龄等解释为控制点与学术成就关系的中介变量。文章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着重对比中介和调节变量在实验设计选择、研究操作、数据分析计划方面的差异。

接着,作者提出在分析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区别时存在概念性的问题,借此文章将深入探究因果机制的本质,整合看似不可调和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然后,基于概念、战略和统计三个层面,作者通过对实际操作和理论假设举例的描述,讨论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功能区分和检验方法的意义。具体分析思路简述如下:

一、调节变量的性质

1.调节变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具体通过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来检验调节变量的效应,并通过该框架解 释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区别;

3.选择合适的分析程序来检验调节作用,根据调节变量与自变量分别为四 种类型,分析了四种情形下,调节变量如何影响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

二、中介变量的性质

1.以图示介绍了中介变量的基本概念;

2.总体的分析思路:分析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变量应作为中介变量,以及建立中介变量模型时应遵循的原则。

三、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的概念性区别

1.战略的思路:解释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通常的适用情景,并解释了这两种变量的作用关系,特别要注意在分析中考虑方向性;

2.研究操作的意义;

3.联系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的框架,并详细介绍了分析的三个步骤。 四、调节变量-控制变量两者区别的含义及运用

1.将这两者的关系运用到社会心理学的三个领域(个人控制、意图-行为的


商学院企业管理

关系、态度特征和行为的联系)

2.个人控制的含义; 3.行为意图-行为关系;

4.将全面的气质性格与行为联系起来:态度和特征。分别介绍上述三种领域理论框架中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



Research Methodology:

文章主要使用了文献回顾的方法,在描述理论以及举例说明以往研究混淆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时,提出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操作方法,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说明以及对所提方法如何运用时,文章使用了举例法,通过举例阐述了具体的操作和分析方法。



Results & Discussion:

文章在讨论部分首先说明了三个主要写作意义:一是仔细阐述了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诸多区别;二是描述了区分两个变量在概念和战略等方面的影响;是首次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在独立和混合机制中有效性最大化的分析纲要。

同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还提出了未来研究中的几点注意: 1.注意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理论意义的本质区别;

2.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的原理不同,检验两种作用的统计方法也完全不同; 3.在研究调节作用时,要考虑到它与交互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Strengths & Weakness:

优点:

1)文章条理清晰,先通过研究存在的问题,说明自己的写作目的,进而具体分析变量本质、变量分析框架、检验框架、两变量区别分析的应用,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的理解。 2图标清晰合理,作者结合图例以及一些模型框架来阐述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以及二者的区别,使读者能更清晰直观地理解作者意图。 3文章切入点较佳,对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区分模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确切区分,弥补了这一问题相关研究的不足。 4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作者加入了案例来具体说明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检验方法和分析框架,更好地指导读者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缺点: 1文章中引用有些关于心理学的定义没有明确提出,造成读者理解上困难。 2虽然文章对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进行了详细的区分,但是在一些既包含 调节变量又包含中介变量的模型中,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被中介的调节作用”“被调节的中介作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区分这二者的作用机理呢在文章中并没有涉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e219ee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