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写作风格分析——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例

时间:2022-12-18 12:25: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年明月写作风格分析——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例

20063月,一部初名为《明札记》的历史著作开始在天涯社区发表,作者自称当年明月,并在开篇明申“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不久之后,此书内容渐渐增多,读者也愈来愈多,以致在网络上引起了追捧热议。此书最初连载于天涯网煮酒论史论坛,后又转战新浪.均受到超级热捧。正式出版后,销量已超过500万册.荣获20072008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被称为30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可见影响巨大、读者众多。现出版已经有10年,但至今还能在各大网站的畅销榜上看到它的身影。其销量更是早早就突破了千万。

《明朝那些事儿》全书共有七本,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和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精彩讲述了中国明代三百年的历史故事和重要历史人物。它的出现改变了大众视史学为畏途的现状,让历史读来毫无枯涩感。实现了作者“写好看的历史”、“用一种娱乐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的愿望。对比其他历史书籍,《明朝那些事儿》创新之处,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独特的叙事方式



在《明朝那些事儿》出炉之前,人们通常所见的历史记录方式只有三种,史记、教科书或者戏说。《明朝那些事儿》则不同,在历史和小说、正史和戏说、历史学科和影视历史剧的结合上找到了融合点,以史料为基础,用流行文学元素和小说笔法,吸纳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多种手法,还时不时穿插一些幽默甚至无厘头的语言,用网友的评论来说就是“好看的历史”。

这套书以白话文的形式书写,幽默风趣,当年明月还深谙网络用语,在用语方面无拘无束。《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语言非常幽默诙谐,读来就如同在看帖,对很多人来说,全无读书的艰涩感和无聊感,很容易被它网络时代的语言抓住内心。

本书每个章节都不长,大约8001000字,就形成一个故事。虽然这故事有上下文的连接,但往往也有自己单独的核心,这样读起来就更轻松,并且始


终有兴奋点。更绝的是,作者特别喜欢在每一章节结束时设置一个悬念,竟能令人读出点悬疑小说的味道来。

《明史》一般被认为是体例严谨、史实史见都相对卓越的著作,但是纪传体的断代史,读起来确实令人大伤脑筋,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本子之中穿插寻找历史细节。这注定了正史的读者群少之又少。当年明月开创了一种“白话”事件史,以一人之力,重新完成了明代史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当年明月也能说是草根写史的一个趋向,把艰深的历史普及化,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用好看的现代语文传达给读者。这是网络写史的一大特色。从这个角度讲,并不是白话历史成就了当年明月,而是当年明月一手捧红了纯粹的“草根白话史”这种史书的写法。这种史学方法的运用和叙事风格的创新为当下的史学界甚至学术界注入了新的血液,掀起了大众对历史学的热情



二、 忠于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虽然把讲史的权威语境消去了,但作者以通俗轻松的语调描写他自己对于明朝历史的心得感悟,他的文字得以“本质化”,他的受众可以是更广大普遍的平民百姓,让更多的受众更易接受理解这段历史。在写作时,当年明月反复研究《明史》等正史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档案、笔记、野史、碑刻等,以各地发现的墓志而论对历史的空白进行填充。它脱离了大众眼中低俗的纯娱乐性网络小说特性,具备传统出版物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属性,因此,不仅普通大众易于接受这部作品,甚至于社会精英、学者等也能接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周枝羽称之为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



三、 关注人物,积极表达自身观点



《明朝那些事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当年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e82f3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