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苏东坡曾作过一首小词,《阳关曲.中秋月》就写下了酣歌清月夜时内心的情怀与对人生的了悟。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如玉盘般皎洁的圆月转到了天空,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很少有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们又能到何处观赏这般美丽皎洁的月亮呢?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记述了诗人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苏轼的这首词以“阳关曲”为词牌,这种选择也有深意。“阳关曲”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离情别绪。苏轼词调寄“阳关”,因为他和弟弟分别即在中秋后。当时苏辙也作了一首词,与哥哥相唱和。其中有”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也证实了团聚之后的他们又将迎来常常的别离。 《阳关曲.中秋月》这首小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的中秋夜,此时苏东坡正在彭城(今徐州)任职。当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那当然是特别好。 苏轼和他的胞弟苏辙从小一块长大,感情特别好。他们不仅是兄弟而且是知己好友。而成年后,两人都要为仕途疲于奔波,很难相聚。他们兄弟二人经常以诗词相和,互寄情怀,彼此相助相持。就在一年前的中秋夜,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怀念弟弟,醉后抒怀,作出那首卓绝千古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幸运的是,就在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和苏辙兄弟两终于在徐州团聚,相守了一百多天,直到中秋之后,方才分别。阔别七年来,兄弟俩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头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婵娟,心情自然是舒畅的! “暮云收尽溢清寒” 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 月到中秋分外明,苏轼并不直接写月光,而是从暮云说起。当夜幕降临,云气收尽,转觉明光更加清朗,更微寒。因为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便觉清光更多。随着“暮云”这层面纱的收卷,中秋月露出了她最美的模样。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清水空明的感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ec9154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