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莫学夫诗——古诗词教育对孩子的人文熏陶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阳货》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故诗之失,愚;……乐之失,奢。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者;……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 —— 《礼记•经解》 做了将至四年的小学教师,可每天面对一群孩子仍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教起”?我在小学教孩子们数学。或许我也是这学校里唯一在数学课堂教孩子们古诗词的老师。数学自习课上教古诗当然不称职,非议是难免的,但上班几个月以来我却始终在坚持。今天在这里发篇小文章,一是避嫌,二是“诉苦”,诉我教古诗词的初衷。其实也就算是回应吧——给学生、给家长、给同仁们。当然首先澄清一点我这个数学老师教诗词绝非卖弄学问。 缘于个人学习背景,我有一贯的的想法:文史教育是社会价值观、人文精神乃至人类生存意义和终极关怀教育的基础性途径。通过人文精神的塑造来使个体生命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但在整个学校(基础)教育中人文性的教育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来担当。但学校的语文学习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其实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长久的问题。从49年建国以来,我们对语文学科的含义理解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先是从“工具性与政治性”到“工具性与思想性”,再从“文以载道”到“道以文传”,如今才认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这个曲折的前行却导致了文化传统的断裂和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荒芜,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过我们发现如今除了渴望物质,崇拜权力以外,还有什么?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觉得这是赋予人最美好最幸福的定义之一(还有就是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棵思想的苇草)。不过我们已经丧失了,丧失的不但是诗性还有那人文精神。如果一个的民族失去了诗性是会怎样的龌龊,一个公民是缺失了人文情怀会是多么卑劣。即便是经过“教育”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完整的人,而是精神不健全的、被异化的人。像马加爵、像刘海洋,除了人格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变态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命意识,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我以前认为大学才是人文教育最理想的场所,现在想来却是错的了。我们有从一开始向每一位孩子人文价值教育的义务。 孔子说,“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孔子可能是历史上最早提倡诗教的人了,如果真如他老人家之言,诗倒是非教不可非学不可了。 我们说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诗词确实是其主要的载体之一,从《诗经》、《离骚》到汉乐府,从魏晋风骨到唐诗宋词,等等。诗词是诗人人生的情感凝聚,更是他们在各式社会生活里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古典诗词蕴含着的不但是其文学价值,还包含了更多的人文价值情怀。它的积累与学习是学生成长,乃至品德、修养和语言、思维形成有着莫大协助。小说家金庸就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疲,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养成至大至刚的性格。 我们能够通过古典诗词尊老爱人的题材实行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能够通过山水田园诗培养孩子们热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通过坎坷仕途的感悟诗,培育孩子们为理想执着不畏艰难的精神;通过济世立志诗词的学习,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等等。学诗词并不能简单或明确地说明它能怎么样,它本身很难量化,在短期内也很难有显性的效果。 越写倒是越乱了。诗歌的教学本身是很难的,尤其是古典诗词,而教授的对象也是懵懂的孩子。有些问题我个人也仅是思考,想法并不成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119f9d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