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阶层及其他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阶级、阶层及其他 一、 阶级还是阶层 马克思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①马克思的这一段话似乎给我们一个启示,那便是不要随随便便将不属于他的东西强加于他。记得他给一位俄罗斯的革命家的一封信中说过:“如果你将我关于西欧的理论用之于俄国,那便会给我带来过多的荣耀,也会给我带来过多的耻辱。”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们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用到了中国,但很不幸的是这个理论和中国人精通的窝里斗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有人说这是马克思的理论使然,而我倒宁愿相信曾经的中国人正是打着这种堂而皇之的旗帜,将我们民族的最丑陋的品德发挥出来。一切似乎已经过去,我们业已忘记,因为我们今天都不敢或者说不再使用那个对中国人很敏感的词:“阶级”,这便是明证。岂不悲哉。众所周知,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是其理论的魅力之一,但这种阶级分析法必须和马克思的整体理论连接在一起,甚至要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地域连接在一起,否则难免会出现上面马克思批判别人时所说过的情况。 不过这里我要说的是关于社会阶层分析理论,该理论一直是社会学的主题。就目前的理论主要可为两大派: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一个是韦伯学派。马克思主要是根据对生产资料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韦伯则采用多指标体系来划分,他确定了三个指标:财富、声望和权力。受他们的影响,最近的一、二十年,社会分层理论发展成了三大派。第一派是阶级学派,仍主张划分社会的各阶级。这一派里又有两个分支。一支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怀特为代表;另一支以英国牛津大学的高德索普教授为代表,我们称之为新韦伯学派,因为他强调从非经济资源的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第二派主张以职业声望做为主要指标来划分阶级,这一学派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戴蒙为代表。他不按阶级,而是按职业来分层,把经济的、社会的、教育的各种指标做成一个综合指数,用综合指数的评分来给一百多个职业分层排列。第三派以近几年颇受关注的法国学术院的院士,皮埃尔·布迪厄为代表。他的理论特点是用人的消费嗜好,或者叫偏好,来划分阶级,你属于哪个阶级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消费了什么东西,消费了哪个阶层的东西。这种划分阶级的方法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里是很少有的,所以这个理论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划分阶级的视角。 按上面的话分析,我们觉得存在一个问题,那便是社会学学派中的马克思主义派是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拿来说明社会结构问题呢,还是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做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准备工作,似乎并非是后者,而马克思的理论亦并非是解决社会学问题,他说的很明白:“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社会学的分层理论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不一样的。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 1 但马克思对后世的影响是何其之大,其阶级理论被拿来用之于社会学研究也未尝不可。而且这一概念一直就是传统社会分层研究的核心概念,不论是新马克思主义者和新韦伯主义者,阶级及阶级结构概念都是他们开展社会分层分析的基本工具,直至今日,这一研究传统仍在分层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1990年代以来,后工业化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支持者,分别对这种传统的阶级分析理论提出挑战,他们对传统阶级分析模式的批评和阶级分析理论家们对这些批评的驳斥,成为近年来这一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争论。这场争论涉及的问题是:社会阶级是否是现代社会中结构化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它是否形成了人们的生活机会?它是否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同和政治信念?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快速变化时期,阶级的重要性是否已下降或者它是否还是社会分层的一种重要形式?后工业和后现代理论家们认为,阶级这一概念在社会学中已不再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其代表人物有特里•克拉克和西縻•李普赛特等;而阶级分析家则认为,阶级分析在对当代社会的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有米切尔•豪特、克莱姆•布鲁克斯和杰夫•曼赞等。在这场关于后工业社会是否还存在着阶级的争论中,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总体来说,认为阶级仍然是当代社会分层的核心概念的主张占了上风,采用阶级概念来分析当代社会分层体系的取向在分层研究领域仍是主流。 所以,我们用阶层而不用阶级实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而已。 二、 理论研究的中心论题 在对当代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大部分当代分层研究者还是采用了传统的分析策略,即把社会成员区分为不同的阶级或阶层(这些阶级或阶层拥有不同量的或不同类型的资源),以此来把握分层系统的特征。有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发展各种形式的阶级或阶层划分体系,尤其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上半期,依据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的阶级分类体系进行的大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成为社会分层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项目。近几年来,学者们对阶级阶层分类体系不像十年前那么热衷,但还是有些学者做进一步细化的分类体系。在这种取向的主导之下,社会分层研究的目标被简化为描述社会阶级或阶层结构以及这些阶级或阶层产生或持续的过程,这仍是当代社会分层研究的主流取向。格仑斯基总结了这种取向的研究主要关注的6个问题: (1)社会分层的方式和来源: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不平等是哪几种方式的不平等?某些方式的不平等是否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 (2)当代社会分层的结构:导致当代社会阶级或阶层结构的最主要的“分割界线”或社会区隔在哪里?在向现代和后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这些“分割界线”或社会区隔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 (3)社会分层的制造过程:个人是如何向新的阶级、职业或收入群体流动的?是否存在着永久性的下层阶级?职业地位的获得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智商、勤奋、教育、进取心、社会关系和个人运气所决定? (4)社会分层的后果:阶级位置是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态度和行为?在过去和现在是否存在明显区别的“阶级文化”?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62b41e482fb4daa58d4b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