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城》主题与我对作者写作思想的思考 沈从文的《边城》被誉为了‚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边城》叙写了发生在湘西边远小城的一个故事。在风光秀丽、人民淳朴的湘西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然身体健壮:孙女翠翠十五,情窦初开。他们为人善良、朴实。在两年前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在心中种下了情苗。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看上了翠翠,便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此时,当地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愿意以自己的碾坊作为嫁妆送给傩送。而傩送拒绝忘团总的好意,一心想娶翠翠为妻,宁愿终身作个摆渡手。兄弟俩知道双反方的心意后,相约以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婚。后来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意外死亡。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亡有责任,便抛下翠翠出走。外公因为担心翠翠的婚事,病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只留下了翠翠一个人,痴心等待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边城》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却包含了作者对湘西风情的景仰,对人性桃源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少数民族风情的解析。如果将沈从文在《边城》中所包含的极美画卷划分,可以体现在三大方面:风俗之古美,山水之秀美,以及人性之纯美。 一、风俗之古美 小说的开头三章集中描绘了湘西的风物景观和风俗习惯。作者为质朴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环境,作品中所写到的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和高山丛中男女对歌定情等民俗,以及湘西山中所特有的婚嫁礼仪、信仰风俗,都呈现出了未受到现代文明浸染的古风犹存的边城文化氛围。 小说《边城》中所呈现的湘西人民生活具有其特有的地域风俗画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积淀已久的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的民间文化。 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民质朴而有善良,任何资本家的吝啬丑态与奸诈,任何农民的势利都显得低俗而格格不入。在边城中,人民都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划船比赛中,在人门眼中看来,不论哪一方获得胜利都是值得庆祝的;在边城,没有等级之分,像捉鸭子比赛,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本事赢得掌声和收获。 二、 山水之秀美 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河里上下行的船只、河边的吊脚楼、原始古朴的碾场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风物,所有的这些景物,都富有地方色彩,自然而且清新、优美如画,给人以梦境的感觉,给读者以视觉的享受。 如今这个社会,高楼拔地而起、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人们为了名与利而行色匆匆。这与湘西边城的人民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安静、质朴生活的向往,也是作者对城市生活中的假丑恶现象的批判。 三、人性之纯美 《边城》中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民。他们淳朴、勤俭、友善、爱好和平,如老船工的古朴厚道,翠翠的天真无邪,天保的豁 达大度,傩送的感情专一,以及船总的助人为乐。这些美好的品德都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期望。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以田园牧歌式的故事情节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人生——爱。《边城》中包含了两性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没有任何心机、阴谋与私利的存在。 结局,翠翠一个人执着的等待,或许让我们充满了怜爱和叹息,这样的命运恰恰显示了人性纯美的光辉。唯有人性美,才有真正单纯的爱;唯有爱,才能等。 如果说《边城》是寄托了沈从文的理想社会愿望,倒不如说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甚至是一种精神的逃避。或许桃源式生活越是描绘得犹如仙境、人越是善良得几近完美,从侧面就越折射出作者对现实城市生活的不满。 《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或许他们会有美好、圆满的结局,幸福的度过一生;或许她再也盼不回心上人,孤独终生。只要读者愿意想象,会有各种不同的结局。这也是沈从文作品的成功之处,让读者置身于作品的主体,让作者亲身体验。 以上就是我对《边城》主题的认识,以及我读后对作者写作思想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7b34d780eb6294dd886c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