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生命的名义

时间:2023-03-19 07:27: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敦刻尔克》观后感:生命的名义

二战,欧洲战场,从时空转换上将重要的地名进行排序的话大约是马其诺防线--敦刻尔--伦敦--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诺曼底--柏林,在英美电影史上,除了象征着失败和撤退的敦刻尔克很少被搬上过银屏之外,其他地方展现盟军英勇善战,无畏牺牲的电影已经被无数次地演绎和重现在观众面前,这次美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这十几天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战略大转移的故事拍成了一部能与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的电影,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诺兰已经超越了他的前辈斯皮尔伯格,故事情节在三条时间轴线上齐头并进,用一种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剪切手法,将一个看似没有多少闪展腾挪空间的简单故事变得丰满而耐人寻味。

对《敦刻尔克》抱有战争宏达场面,希望能够看到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开场中展现的血腥刺激战争场景的观众估计会大失所望了,诺兰没有俗套地模仿斯皮尔伯格,直接去变现两军交战的火爆场面,而是另辟蹊径。影片中没有枪林弹雨,没有残肢断臂,连敌人德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几个,然而,战争的硝烟的刺鼻气息与战争残酷而惨烈的一面一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条时间轴是海滩一周。两个丢盔弃甲,枪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的士兵,从前线捡回一条命后来到了敦刻尔克海滩,与无数同样失魂落魄,心急如焚的其他军人一样希望立刻撤离随时可能被德军消灭的狭长海滩一隅。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虽然说作为军人需要攻城拔寨,流血牺牲,视死如归,但是,生存下来有时候会比牺牲更加重要,两个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从死人堆里侥幸活了下来,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登上军舰,生存、回家,不管采取什么手段。换上英军服装的法国士兵吉布森和遭受炮击后心存恐惧的英国士兵汤姆都不是反面形象,他们只是害怕,他们求生的本能让他们做出或许有点出格的事情。诺兰让战争回归人性的本能,那就是希冀生存,哪怕是一点点希望,求生就是正义,回家就是胜利。 第二条时间轴是游艇一天。作为平民的船长道森,响应祖国的号召,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朋友,驾着自家的游艇“月光石号”横渡英吉利海峡去营救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同胞。船长的义无反顾,儿子看到敌机时候的害怕与惊慌,年轻水手乔治的兴奋与自豪,让人看到在战争面前一个无所畏惧的民族,一群视死如归的平民,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冒着可能被德军飞机炸沉的危险,去营救另外一群生命,人性的光辉闪耀。当然,更有那个被他们救起来神经错乱的士兵墨菲,战争在他心里留下了几乎永远抹不去的创伤,对他来说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敦刻尔克就是人间地狱,他只是不想再回到那个地狱,因此还失手将年轻水手乔治推搡倒地而死。但是,最终墨菲被船长的坚毅,飞行员的勇敢以及士兵们的强烈的求生欲治愈了心灵的伤痛。影片最后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回到英国的墨菲衣冠整齐地走进


报社,第二天船长和儿子就在报纸上看到了颂扬年轻水手乔治的报道,称之为“英雄”。人性的光芒在这里升华了,一条生命换回了另一条生命的重生,不得不佩服诺兰在细节上的处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

第三条时间轴是空中一小时。三名英国皇家战斗机飞行员驾驶三架战机升空迎敌,他们是敦刻尔克海滩上心急如焚,等待回家士兵生命的空中“守护神”大家都知道,现代战争,制空权至关重要,中国抗日战争的悲壮和惨烈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在战争刚刚开始没几个月空军就丧失殆尽,后来才有了陈纳德的“飞虎队”,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又有了美国人支持的全新空中力量,战争局势才慢慢扭转。一览无遗的海滩,毫无遮拦的大海,没有空军的拼死保护,英法盟军的士兵就是德军战斗机的活靶子,英军的军舰就是德国轰炸机练习投弹的最好道具。三名勇敢的飞行员以其高超的驾驶技术,不怕牺牲的贵族精神,击落了一架又一架敌机,让焦急等待的士兵们看到希望,生命的希望。在明知燃油已经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不返航,依然朝着敦刻尔克的方向飞去,在失去动力之后,影片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超现实主义的夸张意境,不可思议的情节安排,将一名英国飞行员的壮举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螺旋桨不再转动的飞机就像一只折翼的大鸟,虽然不能再拍打翅膀,但是依然展翅翱翔,这个镜头将会成为空战影片的经典。

《敦刻尔克》与《拯救大兵瑞恩》看上去都是英雄主义的赞歌,本质上都体现了对每个平凡生命的尊重,那就是西方社会一向遵循的“救一人就是救世界”的信念而恪尽职守的果敢与单纯。懦弱也好,勇敢也罢,贪婪也好,正义也罢;恐惧也好,坚定也罢。为了逃生,一群英国士兵要将一个法国士兵赶出船舱;将军在送走最后一个英国士兵之后坚毅地敬礼致意后依然留下来帮助法国军队撤退;飞行员紧急迫降后非常从容地损毁飞机,然后带着一丝轻蔑的笑意迎接德军的到来。《敦刻尔克》在每个细节上处理得都非常精致,短短两个小时不到的影片在三根情节主线的穿插交汇中把观众牢牢地抓住,不敢有一丝松懈。诺兰的成功就是将《敦刻尔克》拍成了具有中国水墨画特质的错落有致与层次分明,着墨不多的画卷上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是气象万千,展现出来的内容却是层出不穷,不像他的前辈斯皮尔伯格在表现战争时候浓彩重抹的水彩画,线条分明,色彩浓郁,或许,这就是诺兰风格战争影片的发轫之作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d9186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