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电解质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在鲁科版教材中,离子反应的内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等核心概念,学会简单的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离子的检验,而难度较大的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涉及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则安排在化学反应原理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符合知识的层进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概念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不要随意提升难度,加重学生负担。本节内容既衔接了第一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内容,又衔接了本章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和难点 ⑴建立电离的概念⑵认识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⑶书写离子方程式 二、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材设计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并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教法及学情、学法分析 高一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思维比较活跃,以此为契机主要采用交流研讨、实验演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互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掌握本节知识。 三、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电解质的电离,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第三课时重点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的检验。 1 第一课时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教师在指导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物质分类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并辅助演示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演示实验: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铜溶液和酒精的导电性试验。 在以上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思考问题: (1)溶液导电的实质是什么?(2)酒精为什么不导电?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主题 一、电解质的电离 1、设计动画模拟氯化钠进入水溶液时发生的变化得出电离的概念 2、强酸、强碱和盐均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即: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导电的原因,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 3、练习:分别写出三种强酸、三种强碱和三种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总结酸、碱、盐的含义 三、学生自学“身边的化学”栏目认识电解质与细胞的活动,拉近化学与生活得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第二课时 学会用离子反应的观点分析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不仅是本节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1、演示实验:分别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的溶液滴加在硫酸铜的溶液中,做对比导电性试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1)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2)分析现象不同的原因。学生对两个实验现象很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即:实质是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成难电离或难溶的物质,使离子浓度降低的过程。 2、练习:(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氢氧化钾与硫酸铜 (3)氢氧化钠与氯化铜(4)氢氧化钾与氯化铜 分析上述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引入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2 3、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研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如何检验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通过让学生书写一系列的离子方程式来巩固练习,加深印象。只要求掌握简单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宜加深难度。 4、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第三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酸碱盐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为了说明酸碱盐溶液间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我们引入了离子方程式,但是在实际书写及运用离子方程式时,我们感觉到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一、快速判断出哪些物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可以拆成离子,哪些不能拆。二、离子反应到底有何具体应用价值?这就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离子反应的实质和酸碱盐溶解性表,指导学生练习书写一系列离子方程式,达到孰能生巧的目的。 离子反应的应用是以离子检验为主,教学过程中可以补充学生实验:(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设计硫酸钠和硫酸溶液分别与氯化钡的反应(2)氯离子的检验设计氯化钠溶液和盐酸分别与硝酸银的反应。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进而得出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总结反应的实质。 作业的布置 第一课时主要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总结常见的酸碱盐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转化为离子方程式的练习 第三课时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练习 四、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效果分析 1、将课本上的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导电性试验改造为氢氧化钡与硫酸和硫酸铜的对比性试验,颜色变化明显,导电性变化明显,更有利于学生对离子反应实质的的理解。 2、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把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放在核心位置,自始至终采用实验探究、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思索、探究中迸发出火花,使得原本比较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利于接受;同时由于思维建模方法的使用,将难点内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分散在分析、建模、解模的过程中,很好的解决了困扰学生的问题。从整节课的实施效果来看,较好的达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4f3760e7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