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出处是《三字经》。其含义也可如表面所看上去的那样翻译,指的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是善良的,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他(她)们的性格相近,生活习性却差异很大。在现实中,也正是如此。每个人的性格及所经历的人生道路都不尽相同。 一位父亲因吸毒及走私毒品等罪锒铛入狱后,留下了两个失去母亲继而失去父亲庇佑的年幼的孩子。这两个孩子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之后慢慢成长。老大长大后,因受其父入狱的影响,而也选择了自暴自弃,慢慢开始结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也逐渐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而老二则决心不能步他父亲及大哥的后尘,他努力打工,用赚来的钱供自己读书,努力的受到最好的教育,最后他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他也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论语》中有一则是这么写的: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觉得夫子的文章容易学,而性与天道则难学。这种东西其实是由后天的学识及生存环境而慢慢造就的。人的一生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以后所要走的道路。性本无善恶,归于性,便是相近。习有善恶,顺于习,便是相远。 性由心生,随心而改。你可以选择在受挫后坚强站起,亦可以选择从此一蹶不振,这定于你的心。而习定于性,或相近,或相远。一个人拥有一个好的性格很重要,而如何去养成一个好的性格也极为重要。这与父母及自己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 历史上很多人物的事迹也为我们证实了“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贪官羊舌鲋,他被人戏称为中国贪官的“开山鼻祖”,在他做官的时候,曾将周边的很多财务掠为己有。而春秋时期也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叫做西门豹。他到邺地做官后,通过微服私访来探访百姓的疾苦,且修建了漳河十二渠,治理了漳河的水患,使那里的百姓逐渐的富庶起来。这代表了两种人,一种是身在其位不谋齐政,一心只想着中饱私囊的人。另一种则是两袖清风,高风亮节,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同样为人,而习性差别如此之大,可见“习相远”是千真万确的。 其实古人留给我们能够学习的东西很多,并不只是有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若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够规范自己的内心,或许这句话就能够不复存在。这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和憧憬,也仍需我们的共同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b495bcfa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