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思想理论与艺术特征浅析

时间:2023-01-16 03:34: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轼文的思想理论与艺术特征浅析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这样苏轼 。在苏轼的文中,他较多的推崇韩愈和欧阳修,他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又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苏轼的文学思想就是文道并重。

他的文章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到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也。”而这些技巧,决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奇思异想就能有的,而是严格遵循艺术科学的自身规律(“理”,在艺术实践中经过艰苦磨练才能得到的。苏轼在谈文论艺是屡次提到“随物赋形”,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什么样子,就该给它写成什么样子,不同事物就该写出它们种种不同的样子。

另一方面,苏轼心目中的道不尽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世间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法度。 因此, 他极力提倡“自然论”的文艺观,提倡“无意为文”,反对搜索枯肠,要为作文而作文。他不但要求艺术创作要自然而发,还要求创作要自然而成。他曾在《<南行前集>叙》中写道:“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子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文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的从前代作品中汲取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肆意的行文风格。因此,他在《自评文》中指出:”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认为自己的文学作品都是一种自由的心灵之作,艺术家自己的真情流露,毫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文学作品应该有着某种随性,伴着自己的主观感受之出而出,随着自己的主观情感之止而止,这“行之所当行”和“止之所不可不止”才是真正的“无意为文”“自然而发”

苏轼写的文种很多,史论、政论、杂说、书札、序跋、叙事游记、笔记小品、四六文等。 苏轼的史论散文大露峥嵘,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形成了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和观点独特,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特色,不但给宋代散文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还对明清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苏轼文中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文章好比行云流水,开始并无固定的目标,常常是该行就行,不得不止就止,这样的文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的史论散文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他早期写的史论散文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他在《贾谊论》中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等。他的文章观点独特,翻新出奇,但是见解却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再加上其高超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苏轼的政论文与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有很强的现实性,大多内容深刻,见解独到,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辞上剀切沉着,具有


雄放的气势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同时又想象丰富奇特。

在苏轼的文章中,杂说、书札、序跋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他在作文时特别注重“辞达”,他的“辞达”不同于孔子所言之“辞达”,他是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是要求作文者在物了然于心,即具有观察,观赏,识别的能力的前提下,使物了然于口和手,是把一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他的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论证了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的道理,说理十分透辟,但他的说理是借助生动的事例,或者说是通过形象来展现的,所以他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动形象,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

同时苏轼的叙事游记散文十分出色,他的游记散文以叙事为基本框架,融入充满诗意的抒情,以及富有哲理的议论,我们学过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等都是其代表作品。《赤壁赋》中,情、景、理浑然一体,诗情、画意、理趣完美统一,表现了苏轼坦荡洒脱的胸襟怀抱。总之,在文中苏轼的记叙简洁洗练,描写生动形象抒情真挚感人,议论精辟深刻,总是以议论飙发而文章又通体和谐为依归,构成了他的深刻的个性色彩。

小品文小但有品,即有性情,苏轼对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吸收加上其活泼多鲜的生活感受艺术体验,使其在写小品文时思想深刻机智,在宋代文学中影响深远。林语堂说:“在苏东坡完全松弛下来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时,他所写的随笔杂记,就具有一种酣甜的诙谐美。开始在他的随笔里写了很多漫谈偶记,既无道德目的,又乏使命作用,却成了最为人喜爱的作品。”在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他的小品文上承唐古文运动之余绪,下启晚明小品文写作之先河,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艺术特色。苏轼“当行即行,当止即止”的“辞达”原则在他的笔记小品文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寺夜游》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

他的辞赋则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消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他在辞赋中善于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夹杂人生哲理,又加上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给人以美的享受,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他的文章整体行云流水,在性情中作文,真切感人。

总之苏轼的文章超脱世俗。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仕途上的不得志,使得他成为超越于生死、物我之上而又洞悉人生底蕴的人。他的文章中处处穿插着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和对事理、本真和自然的向往。表现出他执着淳朴,完美安详,大气豪迈,狂放超拔,若晨露一样清澈透亮,若劲松一样傲岸含霜,若山溪一样百折不回,若禾苗一样力举重鼎。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200931)

《苏轼诗词文选评》 作者:王水照、朱刚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20121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e4b1d8fa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