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基础分析看学情:七年级一班由于才上初一,学情其实不是很了解。只是他们学习的热情还是有的,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欲望也很强烈。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一)、教学重点:抓意象,赏析诗文 (二)、教学难点:体会沉郁厚重的杜诗风范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多媒体展示: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可用“忧国忧民、四海为家”来概括(多媒体展示“杜甫的足迹”)。出身官宦之家的杜甫,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唐朝也正值开元盛世,国家强盛,百姓富庶。他当时的远大抱负,我们从这首诗中略见一斑。 老年的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国破家亡,他的心境又是如何呢?导入新课教学。(二)、细读文本1、师生诵读此诗 2、理解:这首诗总共提到了哪些人物?(作者、李龟年、歧王、崔九)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过去的:寻常、几度;表示现在的:落花时节)从写法上,属于虚实结合。 过去相见和现在相见的感触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欣喜、荣耀;辛酸、伤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国家的盛衰、个人命运的变迁)这种辛酸与伤感浓缩于诗中的哪个词语之中?(落花时节) 分析后两句的妙处:用了反衬和双关。“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强烈反衬。“落花时节”,是双关,既是写景,又暗寓社会、朋友和自身的境况如同落花流水,令人忧伤。 3、小结: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只是叙事写景,无一字议论抒情,却是意在言外,饱含万端感慨。开头自然,结尾余味无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给人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它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和国破家亡之后的无尽忧伤。(三)拓展:“落花”是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的形象,古人往往用“落花”表示一种伤感、哀婉的情感。请大家赏析下面各句。(教师板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51db317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