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当代新时期文学

时间:2023-04-27 16:22: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章当代新时期文学

1 .名词术语概要:“天安门诗歌”运动;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现实主义的争论;西方现代派的讨论;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文学主体性的讨论;“新状态”及其他新现象的争论

2 3

.作品介绍:《现代化与现代派》、《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心灵史》 .考点概述:

(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通过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入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1977年底,文艺界连续召开各种座谈会,《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在1978年初连续发表长篇文章,开始对“文革”中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理论上的彻底否定。同时,在“文革”中被迫解散和陷入瘫痪的文艺各领域的全国性组织一一如全国文联、全国作协和全国剧协、影协等都在19785月宣布正式恢复工作,1979年全国文联下层协会组织和省市地方组织全部恢复工作,标志着我国的文学事业开始走向全面复苏。

(2)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19785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80年以后,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1980年,包括《收获》《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为文学发展提供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19791030日至11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现实主义的争论:这场争论是由新时期一系列新作品引发的,一直持续到1982年。是继文艺与政治关系讨论之后又一次深入的并产生了重要成果和积极效应的争鸣活动。这次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展开,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不同的作品还引发了诸如悲剧问题、题材问题、歌颂与暴露、人性与人情,以及人道主义如何表现的问题、爱情观问题等等方面的争论。对这些作品的争论都涉及到了现实主义的核心一真实性的诸方面。这些讨论不仅为新时期文学向现实主义回归探索了道路,而且也初步理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现实主义的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观念,对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在辨析中达成了共识,从而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复苏的导向。

(4)西方现代派的讨论:1982《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着眼于我国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文学如何适应并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文学由于徐文直接把西方现代派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的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叶君健、冯骥才等作家介绍撰文予以支持。


他们认为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思潮,绝不是一群怪物们兴风作浪的产物,而是当今文坛世界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是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现代派文艺不仅来源于现实,而且反映了各种物质关系总和的精神内在。他们认为,我国文坛应当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在这场讨论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西方现代派产生的原因、对西方现代派的价值重估等问题上。

(5)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泛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这场讨论的特点体现在具体作品的争鸣和大量的理论文章中,不仅是文学领域,也还涉及到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讨论的主题词是“异化”,即人的异化和所谓社会主义异化问题。对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关注,是从对“文革”十年的历史反思开始的,随后逐步演化到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运动全面反思。基于过去政治运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人的践踏情形,反思中人们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在这场讨论中,文学所受到的启示要比其参与其中的讨论显得更为重要,它给文学创作所开启的命题无疑是巨大的、深刻的。最直接的是启发文学“人”的角度来反思历史,以“异化”来对人的悲剧进行形象的解释。早在1979年,存在主义继荒诞派文学之后被介绍到我国,到1980年前后,对于存在主义文艺的介绍已经形成对西方文学介绍的主要部分,并且为相当一批青年所接受。其间所兴起的“萨特热”、“存在主义热”、“卡夫卡热”等,都与理论界“异化”讨论热有关。在此情况下,文艺创作上出现了一些描写阴暗的、灰色的作品,由此形成了现实主义悲剧创作的另一种形态。

(6)文学主体性的讨论:1984年到1987,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呼唤确立“人”的“创造”,“对象”,“接受”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地位。他同时申明“主体性问题,包括个体的主体性、民族的主体性、人类的主体性。这是强化人的创见性、能动性、自主性观念”。从一般主体性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的实现途径进行对“主体性”问题的论述,针对上述论点,陈涌在19864《红旗》杂志上发表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刘再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陈文首先重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极大的影响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并强调这是整个文艺形态的文化的各个部门的共同的普遍的本质。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而把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错误的。陆梅林、敏泽等人也著文提出了刘文“主体性”观点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总体上看,有关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大讨论是80年代后期在文艺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观念论争,它表明了新时期文学从一开始就关注的“人”的问题的深化。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讨论未能深入地持续下去,但无疑对80年代后期乃至90年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7)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从1985年初露端倪的文学“寻根”思潮与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研究热潮有直接联系。80年代中后期,正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转型时期。受海外华侨学者“新儒学”的影响,从文化角度为中国的发展寻找生机、出路,成为知识界所敏感的话题。文学“寻根”思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新时期文学发展出路做出的切实努力。文学“寻根”思潮着重体现在小说创作领域。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是一批新时期的新锐作家,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8) “重写文学史”: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是80年代文艺观念的深刻变革而导致的。新时期以来,西方20世纪文论大量涌人,各种新的文艺价值观念、概念和评判文艺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37194704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