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会城乡贫困新趋势与贫困新战略研究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面小康社会城乡贫困新趋势与贫困新战略研究 摘要:当前正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呈现下滑趋势,但相对贫困人口规模在未来依然占据较大规模,贫困人口的代际效应依然是消除贫困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在消除贫困的实践中,要坚持救济扶贫与开发性扶贫相结合,要进一步推动贫困人口的生态空间均衡分布,要依托贫困地区本土资源开发特色性扶贫产业,以此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关键词:全面小康社会;贫困;趋势 贫困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无法逃避的重大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长期坚持不懈地奋斗目标之一,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将消除贫困作为工作重心,而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则需要掌握城乡贫困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对全面小康社会城乡贫困的新趋势展开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发展战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成。 一、我国贫困人口发展的趋势 (一)绝对贫困人口呈现下滑趋势 绝对贫困人口指的是个人和家庭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下所获得的合法收入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人群。一个国家的贫困人口规模取决于设定的贫困标准,我国的贫困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过修订,根据2011年制定的标准,国家扶贫标准是人均纯收入2300元,即收入低于这一标准的即视为绝对贫困人口。 在2011年制定新的贫困标准后,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较之旧标准出现了大幅提升,但自2012年至2018年间,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规模正不断下滑。2012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2%;2015年,绝对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为5575万人和5.7%,至2019年,绝对贫困人口数下滑至551万,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0.6%。这一系列的数据变化表明,在扶贫政策实施的作用下,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规模正在逐年降低,虽然未来的扶贫工作难度在加大,但未来绝对贫困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降低。 (二)相对贫困人口规模日益凸显 相对贫困是一种相对状态,指的是个人和家庭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下所获得的合法收入虽然能够满足其食物保障,但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贫困标准线的划定主要依据一个国家(地区)的中位收入和人均支出,世界各地划定的贫困标准线不一,全部人口收入中位数50%-60%以下的通常被认定为相对贫困人口。从这一标准线来看,中国的相对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 尽管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对贫困人口在未来依然存在,贫困的重心将由当前阶段的生存性贫困问题转化为发展性贫困,且其存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群将可能进一步边缘化,对我国的扶贫工作造成新的挑战。 (三)贫困人口的代际效应持续存在 代际效应指的是前一代人对后一代人产生影响并将其社会特征传递给后一代,而贫困的代际效应指的是当前一代贫困人口的社会特征、致贫因素等延续至下一代,后一代依然处于贫困状态。致贫因素固化并持续传递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重心在于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对贫困人口的代际效应问题考虑不足。 尽管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基本的教育公平,底层人口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向更高层次流动,为解决贫困代际遗传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由于贫困人口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他们的后一代向上流动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导致贫困状态延续。因此在没有实现绝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下,贫困人口的代际效应会持续存在。 二、全面小康社会城乡贫困新战略 (一)坚持救济扶贫与开发性扶贫相结合 制定的扶贫战略决定了扶贫的效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解决贫困问题不仅要关注当前的贫困问题,还要以发展的眼光解决贫困问题,要为贫困人口提供发展的机会,以此真正地解决贫困问题。扶贫工作实践表明,输血式扶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只有坚持救济与开发性扶贫相结合的组合扶贫方式才能满足新时代的扶贫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社会贫困人口的过程中,不仅要采取救济式扶贫措施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区域优势采取发展式的扶贫措施,从而实现扶贫方式的多样化,通过组合性的扶贫方式提升扶贫实效。 比如针对资源贫瘠地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主要采取救济式扶贫的措施,为此类人群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其他方式。对于有资源条件地区和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应当坚持以发展性扶贫措施为主、救济性措施为辅的组合型扶贫措施。在扶贫过程中,不仅要着力于改善贫困人口当前的生活条件,还要开发、改善此类人群的生产条件,为具有发展空间的贫困人口提供自我能力提升的机会,以此减少代际贫困传递,防止返贫现象出现。 (二)推动贫困人口的生态空间均衡分布 当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即贫困人口生态空间分布较为集中,这种生态空间分布特点给我国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在当前阶段,有必要从贫困问题的全局角度出发,推动贫困人口均衡分布,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势地区的资源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形成先富帮后富的扶贫新局面,以此减轻贫困人口密度过大地区的扶贫压力,加速消除贫困人口。 在推动贫困人口生态空间分布的过程中,要将贫困人口及发展要素有效流动作为工作的重心,通过人口流动降低贫困人口集中地区的贫困人口密度,通过发展要素的有效流动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地发展机会。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核心,通过合理的超载贫困人口疏散机制和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贫困人口向资源丰富区域集聚,同时着重提升流动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以通过流动和技能培养促进脱贫。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要强化人口流动的合理引导和强化流动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帮助向城市群流动的贫困人口快速适应城市生活并获得就业机会,实现创收、增收,最终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三)依托本土资源开发特色性扶贫产业 从贫困地区的特点来看,我国许多贫困地区的工商业开发价值不高,但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我国在近年来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许多贫困地区的生态功能得到修复。由于当前人们对天然、生态的产品十分青睐,因此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可以积极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农林生物资源、矿物资源、水资源等各种资源,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扶贫产业,并通过政策性倾斜对贫困地区开发的特色型扶贫产业进行扶持,以此助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 第一,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开发一批适宜本土发展的产品,如人文历史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的区域可打造旅游产品,土壤肥沃、可耕作面积大的区域可以引进茶叶、中草药、水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种植,淡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进行渔业生产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对应的农产品原料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绿色加工产业,在打造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则可将本土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作为土特产和纪念品进行销售,以拓宽所在地贫困人口的创收渠道。第二,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制定扶持政策,如国家购买和补偿制度,以此助推贫困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最大限度消除贫困。 结语 贫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眼前,也要放眼未来;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既要解决当前面临的贫困问题,也要防止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在绝对贫困逐步消除的过程中,要着手应对相对贫困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扶贫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平卫英,张雨露. 贫困门槛地区调整与农村贫困趋势测算[J]. 统计与决策,2019,35(23):81-84. [2]肖殿荒,毕艳成,王姝力. 中国农村家庭代际贫困传递及演化趋势[J]. 上海经济研究,2018(12):44-52. [3]陈志钢,毕洁颖,吴国宝,何晓军,王子妹一. 中国扶贫现状与演进以及2020年后的扶贫愿景和战略重点[J]. 中国农村经济,2019(01):2-1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21398c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