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孩子——是无数父母心中的牵挂;是一切家长都时刻关注的对象;又是所有家庭的期望;也是我们大家永远谈论的话题。我们为这些孩子做了许多许多事情,可是总有一部分孩子甚至是绝大部分孩子与我们产生隔阂,不听大人们的劝导,与我们对立,这是为什么? 孩子的天性——逆反心理(叛逆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一般到了十二三岁时,往往产生与父母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此种心理持续的时间很长,如果疏导不及时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结合我的教师职业,谈一谈目前高中阶段孩子的叛逆。 叛逆心理在我们高中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产生? 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人“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不听老师的话”,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等现象,有时处理不好甚至严重干扰课堂的教学秩序。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其实,这种叛逆心理在我们高中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处理好,它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存在很大的阻力。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产生? 我认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孩子迷失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孩子自身的感情与理性之间的矛盾 3.孩子的心理满足感 4.孩子面临着的方方面面的压力 此外,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外因也是产生此种心理的促进因素。 现实社会的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家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子女,加之大众媒体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导向,使叛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很“给力”、很“释放”、很“宣泄”的行为,同学这么做就跟着学,错误的理解了社会性的本质。再加上已成思维模式的教师,采用教育方式选择不当,充当了叛逆心理滋长的催化剂。 家庭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失误,使其子女一旦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心理发展高峰期就会变得格外的敏感。二是家庭环境的营造和培植,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以及事业为尊的家庭,往往成为叛逆心理的第一营养剂。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 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 了与父母的情感。 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 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 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用“赞扬”杜绝“破窗”中学生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 1.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2.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青少年——换位思考、克制自己 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应该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烦躁和倔强的情绪。同时,青少年还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自我价值。 总之,青少年的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做一个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指路明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7925841eb91a37f0115c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