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时间:2022-12-29 02:29: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榜样,也是一种理想人格,或者说是主观自我。以某个人为榜样,就是领会运用某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榜样人物同主观自我高度融合,在具体问题面前,运用榜样人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形成观念设想,从而指导支配自身的言行。以某个人为榜样,其实就是学习领会这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成为榜样人物的替身。许多人常把那一些有高风峻节,能起表率效用的人,赞誉为榜样,以昭示许多人师徒相传他,学习他,因此建立社会形态浩气。

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证。班杜拉认为,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榜样教育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并有选择性地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信念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

一、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榜样形象抽象化和概念化,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榜样的确立往往依照社会和国家政治主体判断的标准,带有一种崇高性和普遍性,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这种较高层次的榜样确立方式虽然在逻辑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对于经历和视野有限的在校学生来说,这样的榜样形象在丰富度与层次感上比较缺乏,学生缺乏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容易产生距离感,用这样一些概念化的形象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会大大削弱。

2.偶像崇拜对传统榜样教育的冲击

青少年由于在心理发展方面尚未成熟,很容易依赖外在的精神力量,形成偶像崇拜。由于传统榜样教育树立的榜样形象和他们的生活和年龄段都存在一

1 / 3






定的距离,容易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再加上网络和媒体对明星偶像的大力炒作,很容易使青少年从榜样崇拜转向偶像崇拜。各类媒体所展现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所报道事迹多为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带着一种强烈的贴近感。青少年在这种准社会交往中得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自然会将这些明星人物在媒体中介中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心理认同就上升至偶像崇拜。他们更愿意把那些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明星当作自己理想的偶像,去模仿他们的外表或者行为,而不是去崇拜那些概念化的英雄和伟人,这也使得传统的榜样教育走向边缘化。

3.传统榜样精神与当代生命价值观念相背离

传统的榜样教育往往宣扬一种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比如舍己救人、舍生取义、为国捐躯,或者是为了工作而不顾个人的健康与安危,无私奉献等等,这样的牺牲与奉献精神虽然应该受到尊敬和提倡,但不应过分强调和泛化。当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视生命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以损害个体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奉献,显然与当代的生命价值观念不相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泛化的奉献意识,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误导,认为只有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利益才算是为国家和他人做贡献。这样的观念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与时俱进,发挥榜样教育的时代效应 1.榜样形象的选择应该多层次、多样化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心理成长阶段,对于榜样的接受和需求是不同的,学校和家长在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注重榜样形象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学生在不同心理阶段的需求。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出发,为他们选择容易产生价值认同的榜样。这样具体的、有亲和力的榜样形象更容易给学生以正面的激励和鼓舞,使他们把榜样精神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2.寻求榜样和偶像的契合点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ba98a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