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雨雪霏霏,千姿百态——咏雪诗话

时间:2022-10-23 11:1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雨雪霏霏,千姿百态——咏雪诗话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南秦雪》,作者以奇妙的诗思,以天上雪云引出山下雪花飞舞,以千峰万树被雪覆盖联想到雪云朵朵,妙绪奇绝,境界浑然,堪称吟雪经典。

雪,天之骄子,冬之精灵。它晶莹洁白,象征着纯洁无瑕,象征着美;雪,融化为水,滋润花草,给大地著上春意,给人们带来收获。所以人们爱雪吟雪,描绘雪之姿容,想象雪之神韵,留下了不少的佳作,流传着林林的吟雪名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的诗句。在今后的古典诗词丛林中,咏雪诗恰似雨雪霏霏,数不胜数,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写雪之盛;“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南朝·梁·吴均《咏雪》)写雪之猛;“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写雪之广;“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绘出了雪的飘舞纷扬之姿;“远山银鹤聚,老树玉龙斜。(唐·聂夷中:《雪》)描画出雪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妙之容。其他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等都是吟雪名句。

咏雪诗中有不少是以雪为描写对象或纯粹描写雪景的。《世说新语》载:一个雪天,谢太傅谢安聚集家人研读诗文,看到户外雪下得很大,高兴地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因为把雪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而获得“才女”的美称。这首《咏雪联句》直接描写雪景传为佳话。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也紧紧围绕雪来写:“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寒风中雪花终日飞舞,不知不觉中眼前全是洁白的画面。清代郑板桥的《咏雪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诗人以数字入诗,将雪绘描得活灵活现,饶有意趣。清代著名戏剧家洪升《雪望》云:“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诗人如画家写生,手执画笔,饱蘸颜料,挥洒自如,尽兴描绘具有美感意义的雪景图:先交代时间和地点,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沙”“汀”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扣住一个“望”字来写。最后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积雪,创造了一种扑簌迷离的意境,可谓咏雪诗中纯粹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其它的诗一样,除了真正纯粹写雪的,还有不少的咏雪诗是情景相生之作。诗人往往由景而情,或触景生情,或者寓情于景,通过咏雪表达特殊的情感。这里,有的是“景”与“情”分别开来,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如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前两句描写雪景,为下文的抒发情感作


了铺垫。后两句抒情,以希冀大雪覆盖“人间恶路歧”来表达诗人铲平人间罪恶的心愿,使上文的写景有了着落,可以说情由景起,景为情染;有的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从表面看,这首诗犹如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其实,他创造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风雪寒江独钓图中,分明蕴藉着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情绪,景中有情,情景“互藏其宅”水乳交融,“妙合无垠”。读之,令人回味无穷,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它唐朝刘驾的《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唐代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孟郊的《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箫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这些作品,诗人都是寓特定情感于诗歌之中,需要读者知人论诗、知时论诗,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象,雪的形成与消逝、雪的形状与特征都给人无限的联想、想象的空间,所以诗人们吟雪时,大都善于运用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来状物、来抒情。唐代李白这样形容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北风行》“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宋之问则把满庭雪疑作林花开:“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应制》)李商隐《对雪二首》将雪花写得轻盈可爱:“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这里,“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元·黄庚《雪》“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诗中,“玉”喻白雪。尤值一提的是韩愈,他的《春雪》诗虽然也向前人那样用花比雪,却写出了新意,写出了特色:“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以花比雪,前人的诗往往侧重于形似,而韩愈的诗则注意形神兼备,既绘出了落雪如花之形,又传出了落雪之神——作飞花旨在为人间展示春色。显然,这里的“白雪”人格化了。

用比喻来写雪,有的用一物作比,如“最爱东山晴雪后,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用“银”比雪,既形象,又有气势。也有的以多物作比,如庾信的《郊行值雪》诗:“……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薛君一狐白,唐侯两骕骦……”前四句以六瓣花之形状,“冰珠”比雪之光泽,以“驱玉马”“猎银獐”比雪之色彩、雪之动态。后两句以孟尝君洁白的狐裘,唐成公洁白的良马比雪之色彩。这是博喻,从不同角度描写雪,“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运用衬托手法写雪,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有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品以屋内衾枕不暖,屋外雪压竹枝来衬托雪之大、雪之寒。如此写法,较之直说雪大而寒要有韵致得多。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景,也采用了衬托法,脍炙人口:“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b3370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