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 美国儿科权威 詹姆斯博士说过:“依赖本身就是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由此可见,当前少年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还是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孩子的溺爱、娇惯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鞋带松了也不会自己系;有的不会扫地,擦桌,值日也完成不好;甚至连红领巾也要妈妈帮忙戴,如果散了,就尺能放在口袋里等着别人帮忙助了。如此现状,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自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认真地上好劳动技能课,让学生在游戏、实践中把书本中的一个个生活习惯的训练做到,做好。例如学生在学了穿裤子,衣服和叠被子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在班队活动中进行“生活自理大比赛“中队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增加了信心,并付诸于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还要在课余中,发现学生的细微的变化和微小的细节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他们能够自立地完成,如戴红领巾、系鞋带,翻正领子等。 二、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地阵”。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还可以通过家访活动,利用家长来教育学生。家长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当然,这样的家务劳动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项目的,并且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响学习为准,目的在于培养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 三、转变孩子的思想。 让小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改变他们在家依赖父母的思想。通过每周的班会课,渗透自制自理方面的思想,教育他们平时要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书包,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勤洗手洗头,家务的料理等。较小一些的学生可能会做不好,可关键在于练习和尝试。 五、在活动中巩固良好习惯。 通过主题班会,如《争当劳动小能手》、《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等主题,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对学生采取信赖态度,多鼓励少批评。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行动,使其充分运用其智力能力,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感受。然后再给学生以鼓励,告诉学生在做这类事情时怎样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 自理能力培养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充分相信孩子,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看见大人在做事会要求试做,如洗碗,擦桌等。这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并鼓励孩子要好好做,干得好。让他们觉得做事的乐趣。这样,孩子们才会乐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 二、多表扬,少指责。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做的事不能像大人所预料的一样,这时,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而应该给予表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在多次的实践中掌握方法。 三、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做事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与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让他们及时改正,而不要为此把事包揽过来,让孩子失去信心,从而生长依赖心理,反正有人会帮我做的,我不会干不要紧。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自制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931541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