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 1、用作代词 (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2、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5、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6、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7、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8、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9、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10、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11、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1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14、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15、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6、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8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9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宋何罪之有(《公输》) ④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1马之千里者。《马说》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2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99f9e9e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e.html